五谷杂粮的历史渊源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日三餐,常食精米细面、鸡鸭鱼肉,结果使得“富贵bing”长驱直入。于是,五谷杂粮又成“新宠”。的确,粗粮与细粮搭配,可避免饮食调配不当造成的营养不良和由此产生的各种营养性疾bing.
  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根据《论语》的记载: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队在后面,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问他:“你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种谷,但是五谷这一名词在当初创造的时候,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留下记载来。
  《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 “汉人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黍、稷、麦、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ma)、黍、稷、麦、菽。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绝dui优势,大、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ma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