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成化斗彩葡萄杯)为何价值如此高
为配合城镇基建,偃师市管理局先后抢救性发掘了三座唐代墓葬。共出土156件,其中m1~m2出土的俑类服饰、发髻已接近盛唐时期形式;m3已不见陶质随葬俑群,取而代之的是制作粗犷的铁质动物。同时三方墓志的出土,为界定豫西地区隋唐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新的标尺。
孟津谢家庄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三年,为洛阳地区早的西魏石窟造像。其造像艺术手法带有鲜明的民间造像特点,表现出大胆浪漫的情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钱币是货币发展历的其中一类实物代表,更是历史的见证,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既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积累,也体现了每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和经济文化。同时,钱币在鉴赏交易场上屡屡鉴赏出高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身于钱币投资市场的人越来越多,钱币市场极为火热。其中光绪元宝就是近现代以来极受追捧的一枚精品。
此枚河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制钱十文包浆入骨,锈色古旧,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是一枚难得一见的光绪元宝真品。钱币正面珠圈内铸有铭文“光绪元宝”四字,上下右左均匀分列,珠圈外上环铸楷体“河南省造”字样,下环铸钱币币值“当制钱十文”,中心为太极图案,左右两侧铸有钱局名称;钱币背面珠圈内铸有神龙腾飞图案,品相精致,审美风格独特,外圈铸有英文。此枚钱币是清代以龙图、太极图为钱币的主要图案,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几经流传,存世量已逐渐减少,故而,此币的收藏价值就愈发得珍贵。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辉县段工程建设,新乡市考古研究所和辉县市局联合在辉县市张雷村北发掘了张雷遗址,发现商代早期房基1处、灰坑18个,出土陶、石、骨、蚌等各类器物240余件,为豫北地区商代早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迄今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铜胄,相对于同时期其他青铜兵器数量较少,至今还缺乏综合性研究。本文在收集北方出土商周时期铜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胄进行类型式划分,判断各式铜胄的年代,将铜胄的发展划分为商代晚期、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等四个阶段;根据铜胄出土地点,将其划分为中原和长城地带两个区域,从纵横两方面对铜胄进行分析,勾画出商周时期铜胄的发展过程,并且探讨了北方式铜胄和欧亚草原腹地铜胄之间的关系。
该币造型规整,纹饰深俊,相惯线清晰,浆相老熟,工艺精湛,文字娟秀大方,起顿有力,书法价值。币面具有较鲜明的传世锈像,通体薄锈浓浆,分布自然,时代特征,实为珍品。观看整体,币面平整光滑,雕工完美,浮雕感强烈,神龙似跃币腾飞,威严霸气,彰显着高贵的风范,视觉感十足;从其字口、纹路和边齿来看,富有浓浓的历史陈旧之感。此枚河南省造光绪元宝有国外铸造的风格气息,有颇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值得广大藏友倾情收藏。
以《中东铁路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中东铁路遗产的历史沿革、定性与定位、构成与认定以及保护的时序研究,将其作为具有文化线路性质的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群进行初步探讨,为《中东铁路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的主要问题,包括前期调研、规划分区、现状评估、保护区划、管理与展示规划等提供新的思路,并梳理出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中东铁路遗产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奠定基础。
从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烧砖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距今约6300~5500年前,出现了用于修建祭祀场所、陶窑、铺垫坑底、建筑房屋基础及柱础的形状不规则的烧砖,这是世界上早的烧砖;距今约5500~5000年前,烧砖形状初步规则,其用途扩展至筑墙、砌井壁、铺垫道路及房屋地面,这与石灰、水泥性能材料的发明相适应,是建筑的重要里程碑;距今约5000~2600年前,烧砖的形状趋于规整,烧制工艺趋于成熟;距今约2600年左右,烧砖形状及工艺完全成熟。
此枚精品铜币重7.7g 直径28.74mm,纹饰明晰,品相完美,包浆自然圆润,是可遇不成求的钱币精品。钱币正面珠圈内直读“光绪元宝”字样,币心为满文,珠圈外上环“湖南省造”,下环铸有“每元当钱十文”,币面洁净,钱文明晰,字体娟秀挺拔,笔画圆润工整,美感;钱币后头内圈镌蟠龙图,神龙形象传神,龙纹明晰流畅,龙鳞细腻漂亮,线条棱角分明,龙眼炯炯有神,异常精细,彰显出严肃尊贵的气概。珠圈外上环英文“hu-nan”(湖南省造),下环英文币值“ten cash”(十文)。
这枚光绪元宝铜币,藏品虽经历了无穷岁月,但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上面的锈迹也见证了其历史的积淀,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过渡性特征,有着难以言喻的收藏价值。铜币保存完好,钱文、轮廓 的清晰程度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7~2008年对补要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南区发现较丰富的先商文化遗存,填补了冀中南部地区漳河与滹沱河之间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缺环。这类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先商文化漳河类型、下岳各庄类型皆有一定差别,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之时,可以作为冀中南部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代表。
螺钿漆器是嵌蚌饰漆器的通称,周代称为蜃器,主要作为祭器使用。商周螺钿漆器多出自当时王畿内大型墓葬,主要有豆、罍、方彝、案、俎、禁、抬盘、鼍鼓、磬架、车等,以豆、罍为多,花纹由彩绘与蚌饰组成,蚌泡的孔内嵌绿松石片。蚌饰较厚,厚度在1毫米以上。漆器嵌蚌饰后再彩绘,多为红彩。墓主身份等级很高,有商王,也有公卿或侯伯等。螺钿漆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夏代,周代有专门的掌蜃官负责管理蜃物,西周以后,螺钿工艺衰落,唐代复兴。
下一篇:
作者:(孙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