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猪肉品质?了解下国外专家在此方面的新尝试吧


以前农村传统的方法养猪饲养时间长、青稞料用得多,也没有促生长的各种激素和药物,但是猪肉的口感、味道、口感比现在的猪肉好多了,但是不利于规模化养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也倒逼着猪肉生产商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高瘦肉率,更加注重猪肉色泽、ph值、嫩度、肌间脂肪等指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指标要求对猪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提供优质的猪肉产品,又要在为提高品质而加大的成本中获取效益。
改良肉质的途径从大方面来讲有以下几个:
微量元素是动物维持生理机能、保持健康的必须物质。
微量元素
硒,可以改善肉的嫩度。
镁,可以改变肉的色泽。
铬,可以增加嫩度、眼肌面积,改善胴体品质。
维生素是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维持猪只健康、正常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猪肌体生长和繁殖功能必不可少的,猪自身合成的很少,且需要量也很少,但是添加过多会造成中毒。维生素b1、b6、c、e等与猪肉品质密切相关。这里简单介绍下:
b族维生素:运输、天热、高湿等情况下可以减少猪的应激反应。
维生素c:改善肉色,增加里脊肉的系水力,稳定肉色。
维生素e:天然抗氧化剂,可减少脂质氧化、改善肉色和系水力。
营养成分
饲料的营养结构是改善肉质的重要方面。比如,降低能量蛋白有利于降低猪体内脂肪的不饱和度(改善肉的嫩度和风味)。国外常见的做法是育肥到75kg时给猪喂低蛋白质饲料(增加肌肉内脂肪、改善口感)。提高粗纤维含量(大麦、燕麦、小麦)以提高体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
杜洛克
品种
国外的优秀猪种的优势在于“三高”:产仔数、瘦肉率、日增重。我国自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的瘦肉型种猪,虽然猪的瘦肉率和日增重显著提高,但造成了猪肉的口感下降。过高的瘦肉率和日增重必然导致肉质的下降,而我们的本土品种在肌间脂肪、肌纤维吸毒、肉色等都比国外猪好,因此可将优良地方品种做母本、国外瘦肉型猪做父本,杂交出“内三元”可以得到较好的肉质。
动物福利
饲养过程中的高温、寒冷、氨气超标等都会影响肉质。因此在猪的饲养过程中药根据其不同的生理阶段,对猪舍内的温度、光照轻度、通风、饲养密度、饮水质量把关。另外在赶猪、屠宰过程中,不能粗暴、鞭打、电击。卖猪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过饲也会对肉质造成影响。
半限位自由活动
饲养模式
猪在自由采食、自由活动的生长环境下不仅疾病显著减少,还能使猪肉鲜嫩多汁。根据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淀的规律并结合饲养成本方面的考虑,在70kg左右开始限饲(料量可增加,但要降低饲料能量含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下老外们在平衡饲养成本和改善肉质方面,通过改变饲养模式做的尝试,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窗。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喜欢的朋友们请给个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我将每天为大家分享国外养殖方面的视频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