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厂家的发展将会是怎么样的

      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这种非理性、非冷即热的状态之中,要谈其健康发展、科学发展,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下山西煤炭厂家价格一路反弹,引发躁动,一定要冷眼看煤市,煤炭行业根本性好转的基础仍未具备,煤炭人一定要戒浮戒躁,沉稳应对,抓住机遇,转型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粗浅思考。
    破题须打“组合拳”
    辩证地看,山西煤炭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另一方面,仍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概括而言,主要有五大问题或不足:
    (一)思想观念不新
    长期以来我省相对封闭,开放明显滞后,思想观念的僵化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最突出的思想差距,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有困难,不是找市场,而是还习惯于找shi长、甚至找sheng长,这一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二是“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领导不习惯于当“企业家”,而是热衷于当官、讲行政级别,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三是夜郎自大思想的束缚,老是忘不了、放不下山西曾有的辉煌,放不下“产煤di一大省”的功劳簿,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四是因循守旧意识的束缚,干部群众存在着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惯性,穷困不知思变,落后不知图新。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山西作为全国first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在全国煤炭市场的话语权上不及一个神华集团,究其根源还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从而造成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不足的矛盾突出。我省的五大集团还没有形成一个拳头,还在各自为战,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相互竞争,同一个矿区多个省属开发主体,分散了我们应有的市场分量。
    (三)体制机制不活
    山西国企改革虽然一直在路上,但煤炭管理体制、国企经营机制仍然有许多亟待改变的劣势。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具体到省属国有煤炭集团而言,极大的劣势是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意识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各大煤企基本上是集团总部、总公司、子公司、煤矿四级管理,有的甚至是五级管理,并且层层机构、人员配备的比政府都齐全。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领导人势必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回归市场、没有精力研究市场,特别是参加各级政府的会多、活动多,研究企业战略和重大决策的精力严重不足。企业既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自然也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产业结构不优
    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非煤产业缺乏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总体上大而不强。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是摆脱资源依赖、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严峻的现实都告诉我们,煤炭产业走出困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省虽然不断加大了煤炭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