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走进浙江明新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新皮业)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鲜红的横幅,“成为最具有价值和受人尊重的公司”几个大字印刷在上。与大家印象中臭气熏天的生产车间不同,明新皮业的车间里并无异味,与往日制革厂的“脏、乱、差、臭”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原料仓库中则堆叠着许多厚厚的蓝色皮料。这一切与浙江嘉兴检验检疫局主动融入地方经济,通过绿色生态皮革工业园区建设,提倡生态环保,努力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分不开的。检验检疫部门秉持环保理念,助推企业转型,演绎了皮革之城前世今生的“绿色传奇”。
筑环保之城
皮革的天然属性,是自然纤维。牛皮革可做成沙发,绵羊皮可制成高档服装,水貂服装更是富丽华贵,都是高档消费品。动物皮张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可与人体零距离紧密接触,贴身穿用,不会产生任何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这是任何化学纤维难以比拟的。然而,事物往往有其两面性:制革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嘉兴地区地处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皮革皮草鞣质历史悠久,海宁制革在上世纪60年代即闻名全国,深厚的皮革文化底蕴,使得浙江嘉兴孕育出了全国最大的海宁皮革服装城。在2015年,嘉兴共进口皮张1308批,货值29321.3万美元,占了浙江省进口皮张货值的43.9%。
面对如此大量进口皮张加工过程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检验检疫人员的一块心病。地方经济要发展,但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嘉兴局在日常监管中也在不断摸索一条能够两全其美的办法。十多年前,进境皮张定点加工企业给人的印象是脏和臭,未到工厂味先闻,车间污水横流。因此,利用检疫审批权,支持资源引进,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有效化解环保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嘉兴局干部职工深入思考的一道辩证题。
破关键之题
皮革的加工过程相当复杂,从盐湿生皮最终到皮革成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才能制成皮革,但在皮革的加工过程中却不可避免要使用很多化学的投入品,这些投入品就是主要污染源。
嘉兴局紧紧抓住城市化进程和开发区建设发展机遇,与当地政府磋商,最终淘汰了一批设备落后、产量小的老企业,在海宁市建立了皮革园区。在厂房设计布局上高标准、严要求。进入园区的定点加工企业,厂房设计图样都要由检验检疫部门把关,将“安全、卫生、防疫、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工厂的设计中。在基建施工过程中,该局根据需要上门指导,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及时返工,达到物流单向,不交叉重复感染。
园区企业不仅厂区面积大,而且功能区域明确:办公区与加工区分开,人员出入与货物通道分开,设置检疫监管场地,货物从大门到仓库、到车间,各道工序,依次分布,不重复交叉;专用仓库配有应急熏蒸房,大门、仓库、车间出入通道都有车轮消毒池;仓库和车间都配有紫外线消毒室、更衣室,有下脚料存放消毒处理池;污水处理工序更细化,根据制革污水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如硫、酸、铬等实行分流处理,以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环保部门对这些企业的污水处理排放都安装视频监控和自动检测系统。
创“双赢”之路
解决了设施、加工场地的问题,摆在眼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怎样在尊重环保的前提下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嘉兴局检验检疫人员通过对制革环节的仔细研究发现,生皮不仅在制成蓝皮的整个加工过程中投入的化工品、产生的污染物和所需的水多,而且,皮张在生皮阶段容易腐烂。但生皮一旦加工成蓝皮,性状就比较稳定,常温下可以保存很久。如果工厂直接从国外进口蓝皮,节能减排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为此嘉兴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多进蓝皮:在乍浦口岸设立蓝皮进口报检绿色通道,加快口岸查验放行速度;对进口蓝皮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如六价铬、五氯苯酚等,在连续检测5批合格后放宽抽样比例,并及时给企业出具“入境货物合格实验证明”,方便及时投入生产,减少物流周期。
用了20余年的时间,明新皮业做成功了一件事:取得了几乎所有世界一流汽车品牌的供应商资格。在这样的高投入下,明新公司产值一直保持在20%左右快速增长,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8亿元左右,明新皮业再一次演绎了皮革之城的“绿色传奇”。
更多皮革,皮革价格,皮革批发,皮革采购,皮革加工等信息请关注中国皮革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