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明朝百姓为了避讳,又给猪起了一个名字,现代人已经不用了,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避讳文化,由于要避讳在古代百姓对于皇帝的名讳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来的,避讳不仅限于要避免提及皇帝的名号,有时还要避免提及先贤圣人的名讳,甚至是父母长辈
避讳不仅限于不能说出所以要避免提出人的名号,甚至都不能写出来,有时只能用其他谐音字来代替,比如说唐朝诗人杜甫,杜甫一生写了无数的诗篇,然而杜甫的诗从来没有出现过“闲”这个字,这就是由于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为了避父亲的讳,杜甫一生都没有使用过“闲”,同样苏轼为了避他的祖父苏序的名讳,苏轼写文章要用到“序”字的时候,都会用“叙”字来代替
古人避讳最集中的体现还是体现在避皇帝的讳上,比如说汉光帝名字叫刘秀,为了避讳人们只能将秀才称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这时人们把《庄子》一书的名字改为了《严子》,到了唐代,由于唐太宗名字叫李世明,这时的唐朝人并不能直接说观世音菩萨,只能用观音菩萨这种简称来代替观世音菩萨
古人避讳五花八门,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明朝的皇帝都会姓朱这就让百姓有些为难了,毕竟在明朝百姓平常吃的动物猪明显会与皇帝的姓氏在名字上有避讳,虽然从贫苦底层一路闯荡成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此并不太在意,但到了朱厚照做皇帝的时候,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由于朱厚照不仅是姓朱他的属相也是猪,这时民间百姓再提杀猪吃猪肉的时候,这位皇帝就很明显不开心了,因为他觉得这样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于是他便下了一道圣旨
从此明朝的猪在民间都不能叫猪了,而是被称为豕,其实这也并非是一个新的名字,甚至可以说是猪一个被遗忘的老名字了,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已经说过,“豕,猪,祭祀用的牺牲”,豕一直都有公猪的意思,到了明朝由于避皇帝的名讳,再次被提起罢了
想不到我们平常吃的萌萌哒的猪,在明朝时居然会被叫做豕,其实是挺好笑的,因为这个豕与我们平常说的屎居然是同音,还好我们现代人已经不用因为避讳而不能提及猪这个字了,这样我们也不用将吃猪说成吃屎了,这真是万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