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在日本文化中,太鼓与它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代日本人用太鼓的目的是为驱赶恶魔。同样太鼓也被做为迎神之用,不论是宫廷、战争、歌舞能剧中都有太鼓的影子。日本的宗教中,太鼓则是佛的音乐。单独鼓这种乐器,喜欢听的人不多,而且鼓多用于伴奏之用,在宣告事情或歌舞演剧中也常使用。
大型鼓乐剧《杨门女将》风格:雄浑、深情、浪漫、传奇;该剧在艺术形式上运用戏剧、舞蹈、皮影等艺术元素为鼓乐服务,音乐样式紧紧把握原生态鼓乐这一灵魂,同时运用大型交响乐来演绎烘托,风格雄浑、深情、浪漫,舞台背景气势恢宏,舞美设计结合传统与现代,将为观众呈现一道全新的视听盛宴。如此一来,既能体现出企业团结向上的信心,也能表达出企业能发展的决心,寓意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