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疾的医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如神经、血管性脑壳痛、偏脑袋痛、睡不着、多梦、多汗、脑血管拴塞等多种病,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目前有两种倾向提得注意:
1:有的人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什么病都要能治,随意扩大疗范围。
2:有的人认为星状神经节解剖神秘、复杂而不敢动手治。
以上两种认识都要是错误的,我们应在熟悉掌握颈部解剖基础上,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大胆细心地地去操作,为治许多病开辟新的途径
[起因]:1883年liverpool 和 alexander在结扎颈椎动脉治癌症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了明显的治病效果。此后许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开刀切断颈部交感神经。1920年开始推广非开刀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大多数的治病方法。若杉文吉指出星状神经节阻滞已成为日本疼痛临床上应用多的一种治病方法。
[治病机理]:近年来,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形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该阻滞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植物神经失调性纠正。例如,此法用于治原发性、血压不好和低血压、低热、和低体温 、多汗症和乏汗症或无汗症、体重增加或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肢端红痛症或肢端紫蓝症、嗜睡症或睡不着、过食症和拒食症或食欲不振症等。使失调的机能趋于正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多认为星状神经节的阻滞作用主要有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其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分泌功能保持正常;其周围神经作用是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此周围作用一直被、用来治头颈部、上肢、肩部、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病。随着对星状神经节机能研究的深入,有理由认为,此法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病方法。
[ 解剖和生理] 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三个交感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也成为星状神经节或者颈胸神经节,其形状不规则,大于颈中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基底部和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在其下方。星状神经节呈卵圆形长约2cm,宽约1cm。星状神经节的下界位于胸膜的后方,被疏松的蜂窝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包裹。另外,星状神经节也发出灰交通支、连接第七、第八颈神经和一胸神经,还发出分支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丛,并随该动脉到达腋动脉的一段。该节的另一些分支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行。进入颅腔,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到大脑后动脉,在此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会合。星状神经节发出的心下神经沿锁骨下动脉后方,气管的前方下降,加入心丛而参与心脏的活动。
[操作方法]
(1)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 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去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局麻痹药,应注意穿刺星状神经节时并无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
注入药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病需要而定。一般可注入百分之0.5~1利多卡因或百分之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射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2)高位侧入穿刺法 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去毒。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7号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使针头触及第六颈椎横突,然后将针退出少许,针尾再向头端呈45度倾斜,针尖在第六颈椎横突前侧通过,想着第七颈椎横突的方向前进约1cm,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局麻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