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王羲之酷爱养鹅,但那些被他带入豪门的鹅,最后命运却很惨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宛若游龙的书法。作为中国书法的最高代表人物,他“书圣”的美名人人皆知。他作为标准的“富n代”,生活富足,家庭美满,仕途顺利,简直就是人们心中最标准的幸福生活。
怎么说他是“富n代”呢?从他太太太爷爷开始,整个大家族中就都有朝廷重臣。而且大都是文化人,曾经的五世祖王览可是入选二十四孝的人,正经的书香门第,王权贵族。所以王羲之赢在了起跑线,从小就可以不用自己努力了。
但是他并不像暴发户一样无所事事,整天花天酒地。明明可以靠家境,但他非要拼实力。他有自己的爱好——书法、鹅。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我们就不必多说了,太惹人嫉妒了。但也没办法,谁叫人家又有天赋还努力呢。在当时他的书法畅销于世,但多是有价无市,连皇帝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最富盛名的《兰亭集序》为历代粉丝追捧,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一生除了爱好书法,还有就是非常喜欢鹅,很多书上都说,王羲之喜欢鹅,是用来观察鹅的体形和行姿,并把观察运用到运笔和书法风格之中。为人抄《黄庭经》换鹅,有时求而不得,就每天蹲在别人家门前看鹅等等,无一不说明他对鹅的“爱”。
但是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可怜的鹅们好像另有他用——吃。经史学家研究发现,人家大家族总得有点信仰,王家的人多信奉道教,喜欢吃丹药。王羲之和许多士族名士一样吃硫黄、英石重金属等炼制的“养生丹药”,吃药以后会出现身体燥热等各种中毒症状。
而古代道士认为鹅肉可以帮助解毒祛热,所以王羲之热衷养鹅,目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单纯。帮人抄完书,连笼子带鹅一起拿回家,观赏几天。突然一天磨刀霍霍,从湖里到桌上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锅味道鲜美的鹅肉,与一旁的士大夫们一起分享。画风好像有点不对,想起了一个词,渣男!
罢了罢了,吃货无罪。在中国和欧洲,吃鹅肉时比较常见的,甚至早在4000年前埃及人就开始吃鹅肝了。鹅被人们恶意的催肥,就为了吃到它们鲜美的鹅肝。直到现在,鹅肝也是欧洲人餐桌上的美味,但是随着人们发现鸭子比鹅的饲养效率更高,产量也更大。提供食物的重任就交给鸭子们了,在法国鸭肝制品的消费量已经远远地超过鹅肝。
鹅掌在唐代也一度成为高档餐饮的代表,唐中宗时韦巨源升官后循例举行“烧尾宴”宴请皇帝,其中有一道称为“八仙盘”的菜据说就是把烧鹅剔成头、脖、脯、翅、掌、腿、肫、肝八部分,分别放在八个有仙人图像的盘子里。而随着鸡爪的风靡,又贵又不好烹调的鹅掌,也渐渐失去了他的地位。
所以,以后再有人说喜欢鹅,可别误以为他是个高雅的人,万一他只是喜欢顿顿都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