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脑中的符号,变为现实中绽放的画卷 ——制作漫谈,板报带给我们的惊喜绝不止视觉上的惊艳

习主席在讲传统文化时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板报是部队基层政治文化氛围营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部队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我们常要从一副色彩鲜艳、版面设计新颖、信息量丰富的板报中向战士们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热点信息等内容。这个从炮火连天走来的传统部队艺术,在当下,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引领下依然绽放着夺目光彩。
创新方法、大胆突破,让板报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在这次纲要集训中,我被安排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为主题办一期板报。为了办好这期板报,我们提前很久就开始着手构思,并开始了相关的准备。经过这些年办板报的经历,我逐渐养成了用新方法、新思路以图新视觉冲击感的办板报思路,并在这次制作中将新材料、新设计融入到了这次的板报设计中。
为了让官兵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我采用纸壳堆叠雕刻的方式,力求让原本平面二维的板报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选用华表、长城、警徽、兵人、号手等极具代表性的部队符号、文化标识来共同组建能让官兵一眼望去层次丰富的构图效果。通过这种效果打破了以往板报只有平面感、简单配图、给人印象不深的传统,让板报真正立了起来,并以较有视觉延展性的蓝色,采取蓝白渐变的底色与红色黄色相辉映的华表、长城等形成较为强烈的色觉差异,进一步拉伸了观赏者的视觉深度感受,让每一个看了板报的人都忍不住想摸一摸。
变废为宝,巧妙设计,让平凡交织出惊艳效果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变废为宝,创新性地采用纸壳作为制作板报的原料,不仅在板报大标题上使用,更将本来的绘画以纸壳层层叠加雕刻作以艺术表达。从最初的勾勒形状到后期的剪裁、上色,我见证了一张纸壳从废品到精品的转变,也见证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突破,做到了让一幅画变成一座雕塑,让传统的板报制作绽放出了新的光芒。
在选取颜料时我们没有选用传统的水粉颜料,而是采用丙烯颜料。因为丙烯颜料的光泽度、耐水性以及保色性都强于水粉。并且在后切粘贴纸板雕刻时也较为容易上胶,本身稀释剂的挥发速度也更快,颜料更容易干,较为节约制作时间。
看着一块黑板、几张纸壳、若干颜料在一起交织、碰撞、升华、蜕变,最终诞生出一副精美的板报时,我心中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就如同看到自己的思想从一个虚幻的概念成了可以触碰的现实,也像自己种下的种子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
敞开想象,开阔视角,小小的板子也能展示头脑风暴每年的纲要集训板报展评不只是一次无声的竞赛,更是对板报组织者、设计者、创作者的极大考验和绝好锻炼,更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从兄弟单位办作的过程中的点滴获取新的办画方式,新的制作技巧,这都让我们对纲要集训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让我们脑中的口袋又收获到了新的知识,倍感幸福。
其实,小小的板子对于很多板报制作者而言也许是绝佳的舞台,但对于有些人而言却是一块围墙,因为他们认为在当前写真喷绘广告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板报的制作只是一种传统。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板报,自战争年代走来,曾经只是作为一种宣传口号、标语的载体,后来形式丰富,加入了画图等部分,逐渐变得丰满,并延伸扩散至了学校、工厂等地。可以说,板报不仅见证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更见证我国版图文化的发展。
而如今,随着部队兵员结构的改变和信息化的发展,板报制作也应该迎来自己的又一次革命和创新。特别是如今大学生入伍、特长生入伍越来越多,部队上已经不缺办板报的人才,缺的反而是如何用新的方法、新的题材、新的理念去展现如今的新部队。正如习主席提出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般,板报制作也要以更新的视角、更新的材料、更新的方法去制作。
在2015年作为新兵排长带新兵时,我曾在新兵训练基地见识过兄弟单位的板报强人,他们有的用油彩作画,在方寸间用多种颜色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有人用泥巴和上胶水在板报上捏字修墙,展现出的效果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只要想,1.2米×2.4米的板子就是一块展示头脑风暴的最好平台,也是展现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板报,是部队传统中夺目而又璀璨的珍品,真因为有它,我们才能将无数存在于脑中的抽象符号幻化于板上,成为凝聚着上级指示与官兵智慧艺术结晶,成为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军营惊艳。
作者:王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