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大步朝前迈进


平坦的骑行绿道与透水砖铺就的休闲步道平行蜿蜒,利用微地形塑造的小山丘与具备自净功能的小湖相映成趣,还有风雨亭、休憩长椅、健身器材点缀在疏林草地之中……这个约5万平方米的社区公园,紧依下栅村。昔日脏乱差的边角地,现在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市几乎是“逢雨必淹”,特别是每次暴雨过后,遭遇水浸更是“在劫难逃”,城市内涝、黑臭水体、赤潮入侵,已成为 “治水”的难题。尽管每年都在积极应对,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区域地下水位极高,仍不足以有效防范。 村让“污水塘”变“雨水花园”的做法,展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优越性,期待我市在这方面迈出更大一步。
具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天然禀赋,加之前期在这方面已进行过有益尝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例如,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的各项工作已 铺开,2015年就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示范区专项规划等一系列相关配套的规划、工作方案、技术导责、图集等。与此同时,我市已在全市规划了51个建设管控分区,建立起囊括 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区在内的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库。这些项目总投资达到106.56亿元,多达9类447个,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星罗棋布,将争取在试点的3年时间内完成。
现在看,让“海绵城市”建设迈大步,关键还是资金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费用占到整个城市建设费用的20%,如基础薄弱,所需资金可能会更多。这就需要民间与政府合力。事实上,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将根据项目类型、建设进度等,分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等三类建设模式。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ppp模式项目将挑起珠海海绵城市建设的“大梁”。实践证明,实施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流域统筹,整体项目打包模式,政府以一小部分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ppp建设,不仅能够缓解财政压力,还可以避免城市项目建设的碎片化,达成规模效益。
村让“污水塘”变“雨水花园”的实践表明,作为海绵城市的受益者,每一个居民都应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受到污染的城市地面径流水,通过雨水收水口直接排放,成为天然水体的新污染源。从菜市场、大排档到洗车行,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要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设施都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每一个城市细胞都能吸存、净化和积存甘霖雨水,建成海绵城市就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