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天气转变,温差加大,甚至有的地区出现台风情况,很多池塘鱼类摄食不佳,甚至整个塘口完全不摄食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对鱼类厌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让鱼类尽快恢复正常的吃料,很多养殖户伙伴已经开始卖鱼了,不达规格的鱼儿不能耽误生长。关于这个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浮游动植物失衡
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鱼儿一天之中吃食最不好的时候应该是早上,原因很简单,水体中的溶氧经过一昼夜动植物的呼吸以及有机物的分解耗氧,在黎明前后达到最低值。而很多养殖户选择在早上8点左右投喂饲料,虽然经过短暂的光合作用,但水中的溶氧还未达到鱼进食的要求,早上鱼儿厌食就可想而知了。通过对水体观察,这样的水体大多浮游动植物比例失衡。特别是浮游动物的数量过多,如一些原生动物和轮虫。浮游动物数量过多,一方面它们自身要消耗水体的溶氧,同时它们也将吃掉水中大多数的藻类,降低藻类的光合作用。
藻相不平衡
淡水水体常见的藻类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硅藻、裸藻以及绿藻,其中绿藻中的微囊藻对鱼危害较大,一旦这种藻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将会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形成微囊藻水华。养殖池塘中较常见的藻类主要以绿藻、裸藻及隐藻为主,有时甲藻、金藻中的一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形成优势种群。根据经验,养殖池塘中的藻相一般以绿藻、裸甲藻为主,少数有隐藻、裸藻的水体,鱼吃食均较好。而单一藻类过多的池塘,一般吃食不好。
昼夜温差大
进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容易造成水体表层水温的剧烈下降,形成水体上下层的密度流,导致底层的无氧水上翻,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进入水体,加速水体溶氧的消耗,造成水体溶氧下降。同时底泥中有机物厌氧分解形成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硫化氢等)进入到养殖水体中,对养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水生动物的摄食下降。
此时,我们会发现鱼一般上午摄食不好,而下午摄食好。其主要原因是上午尤其是早晨水中的溶氧很低,鱼摄食不好,而经过一中午的阳光照射后,水中溶氧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上升,这时鱼开始摄食,而此时的养殖户喂料心切,急于把上午没有吃的料补回来,所以较平时的投喂量大。
等到了晚上,水中溶氧开始下降,鱼由于吃的过饱,消化时需要大量耗氧,所以较正常时候更容易浮头。另外由于晚上溶氧过低,鱼所摄食的饲料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被排入水中,造成饵料浪费,增加了饵料系数。同时残饵和未消化完全的粪便又会进一步败坏水质,形成恶性循环。
有害物质的超标
养殖池塘中的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也会引起鱼厌食,甚至中毒。一般晴天下午水体的ph值明显比上午高。当ph值与氨氮同时偏高时,就会引起氨中毒。因此鱼在中午、下午吃食不好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此外,亚硝酸盐超标会使鱼体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这就是为什么水体溶氧十分充足而鱼却不进食甚至死亡的原因。
鱼类病害因素
鱼体内的消化系统产生炎症,引发消化酶的分泌受阻。如发现内脏红肿,特别是在胆囊和肠道的连接处因为发炎而引发的消化酶不能回流到肠道里,鱼的吃食会表现出吃食停止。引发这种情况,可能是体内的寄生虫引发,也可能是体内的细菌引起。如寄生虫疾病、肠炎病等均会造成鱼吃食不好。可以用碘制剂外泼,同时配合解毒改底,使用抗生素+胆汁酸消除体内炎症,增强肝脏功能。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会引起鱼厌食外,人为泼洒药品、大量换水以及捕捞后均会短时间内造成鱼厌食。
因此,在投喂饲料时应注意观察,最好能专人投饵,发现问题及时请技术人员诊断,切莫随意滥用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鱼类病害因素
鱼体内的消化系统产生炎症,引发消化酶的分泌受阻。如发现内脏红肿,特别是在胆囊和肠道的连接处因为发炎而引发的消化酶不能回流到肠道里,鱼的吃食会表现出吃食停止。引发这种情况,可能是体内的寄生虫引发,也可能是体内的细菌引起。如寄生虫疾病、肠炎病等均会造成鱼吃食不好。可以用碘制剂外泼,同时配合解毒改底,使用抗生素+胆汁酸消除体内炎症,增强肝脏功能。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会引起鱼厌食外,人为泼洒药品、大量换水以及捕捞后均会短时间内造成鱼厌食。
因此,在投喂饲料时应注意观察,最好能专人投饵,发现问题及时请技术人员诊断,切莫随意滥用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