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本人有幸去荷兰考察养猪业和咨询服务公司,收获颇丰,现把所见所闻和国内第三方咨询服务公司做一论述,不到之处,欢迎拍砖。
荷兰养猪业大部分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题的养猪模式存在,300头母猪场两个人可以完成,1000头母猪场一家三口人来打理。
当然这个猪场是卖仔猪的,不育肥,以1000头母猪场为例,猪场的老板是管理者,儿子和夫人负责猪场生产,另外猪场一楼还开了一家咖啡馆,夫人负责打理,儿子负责猪场开展的培训项目,接受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猪场技术学员,定期开展培训业务。
做中国的养猪从业者,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点儿不可思议,在国内,一个1000头母猪场最少也要20个员工,还要聘请场长和兽医,生产效率的差距可想而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一、生产设备的问题: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开发,很多设备已经开始应用到规模猪场,但大部分猪场还没有引进使用,在未来猪场核心竞争力板块,智能化设备的使用直接制约猪场的生产效率,可能是5-10年的变革期,很多老旧猪场,如行情好,可能有部分利润,如遇到这两年的行情,可想而知,先进的设备和好的生产环境,给猪场带来的当然就是生产成绩。
二、人员的问题:很多规模猪场都是从小猪场一点点艰难发展壮大而来,从开始的两口人或几个家族人员熬出来的,来自不易,从节省一滴水开始,关键时候也会有贷款的存在,在用人方面,比较谨慎,加上这几年,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不愿到猪场发展,我调查过很多1000头以上的猪场,年龄偏大,执行力较差,另外,很多管理层,一般是家族式人员参与,也很难给外来人才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有部分大学生愿意投身养猪业,但干不了几年,就要跳槽或从事销售工作,缺乏归属感和有限的发展空间是猪场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一线生产人员的缺乏主要是工作环境的问题,年轻人出外打工收入也不差,不可能全年呆在猪场,只能剩下老年人和有特殊情况的人员从事养猪行业。
三、猪场疾病问题:很多规模大一些的猪场,因管理不善,存在种种隐患,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对外宣传自己猪场搞的都不错,很多不光彩的疾病问题避而不谈,不能正视猪场的现实问题,可能因疾病所导致的一次损失,全年的利润已经无望,欧洲的猪场老板定期举办学习小组,咨询师参与研讨,把自己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让大家来帮助自己有更好的改善,生产水平较高的猪场也会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当然,他们的生产技术就会同步提高;另外,国内猪场的疾病问题,跟猪场的生产环境和人员的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老板的角度考虑,也跟老板有直接关系,老板缺乏公司化管理水平和老板的格局,是导致目前猪场疾病困扰的第一责任人,可能说这句话会得罪很多人,行业给出现在猪场管理的三层皮,一层是老板,一层是场长和中层管理,一层是生产工人,三层紧密度较差,信任度不够,执行力当然也比较差,久而久之,问题累积,疾病不断。
四、行业的契约精神问题:很多时候,有句特难听一句话“良心丧于困境”,在这个焦躁的社会,能有多少人坚守底线?挂羊头卖狗肉,大行其道,举两个例子,很多养猪托管公司服务养猪场,说好的成绩搞出来,年底又有几个猪场干净利索的兑现承诺,托管公司也不得不以产品导入,养家糊口;猪场场长每月8000元工资,为了能多收入,很少有坚守底线,不跟销售企业存在灰色往来?不该用的产品,也要大量使用,猪场老板一边说找不到更好管理人才,一边克扣工资,自欺欺人;这些问题的出现,错不在一人,大家能否坚守内心的底线,互相认同,把养猪成绩搞出来作为目标。
养猪咨询业有未来吗? 我的答案是有的,只是在什么时候出现规模的问题。荷兰一个南阳市大小的国家,一家咨询公司年营业额2个亿人民币,每个农场每年4万元的咨询费,咨询师每年不低于4天的驻场服务,定期开展学习小组,当然,农场主的学习力和自我的管理水平已经较高,咨询师大部分时间通过数据统计给猪场一些建议,猪场来执行,未来,河南豫大动物研究所也在往咨询业努力,纯粹的第三方服务,当然了,目前的咨询环境和土壤还不足以支撑咨询业有多明朗,因为以加带产品销售为主的免费服务还普遍存在,有偿的服务还不成熟,500头左右的母猪场,老板具备未来猪场的管理能力,也许是咨询业发展的主体对象,但为什么是500头才具竞争力?下期重点论述,仅说两点,这些老板不需要庞大的管理层(人力成本较低),执行力较强(自己的猪场)。
咨询业的发展,需要从事本行业的全能人才,猪场设计、生物安全、疫病防控、数据统计分析、金融成本管控等等,这批人才需要行业时机的培育,也需要行业对未来需求的认可,才会不断有人愿意参与进来,真正的为行业服务,可能需要时间,但我坚信,这一天肯定会到来,而且还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