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首歌能唱红一座城,我这儿有个‘网红’带动了全镇都普及电商”。每每提起新站村的电商,马桥河镇镇长李军远就滔滔不绝。
他说:“新站村的支书可了不起,他让这个村成了镇里有名的电商村。”话语间,李军远脸上流露出一丝骄傲。
开网店领村民
致富受挫
三年前,一直在大连做食品生意的于锡陶回到了新站村子,村里人都知道他在外做生意,头脑灵活,可以带领乡亲们致富,就把他选上了村主任,直到后来当上村支书。
上任后,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摸清了全村400多户的家庭状况,并一一地记在了心里。
如何带领村民们脱贫,让他想了很多:“一头猪,养一年下来也就能挣一两百元。如果算上人力,还是亏的。”于锡陶觉得,发展传统种植和养殖是好事,可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就是白忙活儿。
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穆棱陈列馆
思来想去,他根据自己在大连多年做食品生意的经验,他想在村里尝试利用互联网,把农村的小杂粮、木耳、蜂蜜等经济作物和养殖农产品卖出去。
可这想法和村里养殖和种经济作物的乡亲们一商量,遭到了反对。有村民说,这些有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都卖不动,上网就能卖出去吗?
在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看来,他的想法比养猪更不靠谱。本想利用网络带领大家致富,在一片质疑声中,他的想法也成了没影的事儿。
农产品搭上互联网
吃了闭门羹的于锡陶并没放弃,他顶着一片质疑声,利用在大连做食品生意的网上粉丝资源,还是把电商做了起来。
有家乡的有机农作物和养殖做支撑,他尝试先卖提拉米苏,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卖爆了,最多的一天,接过7600单,连邮局都得上门包装,甚至,一天的时间,把快递小哥全年任务都完成了。
随着粉丝和收入的增长,电商在小山村成了一大新闻,有的村民一闲着,就来他的电商店围观直播,这也让大家开了眼界。
农民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都主动找到他帮助销售自己家的经济作物,他请来了瓦匠,专门在电商店里,改造了两个摊煎饼的灶,大煎饼制作过程,现场直播出去后,不仅赢得了“铁粉”们的围观,煎饼还卖上好价钱,最多的时候每天都卖七八十斤,有时候还供不上卖。
在于锡陶看来,电商既是农村致富的金钥匙,也是当地土特产的推销员。他举例说,当地的经济作物拿到市场上卖不上价,后来种的人就越来越少。现在靠电商店有了销路,也卖出了好价钱,种植的人也多了起来。
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有人才的乡村,才是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
过去,只有人往外走,没见过人往回来的,能走的都走了,剩下了老人和孩子。现在,村子由于有了电商店,一下变热闹了。
刘艳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接触过电商,来到电商店打工后,让她没想到的是,最高工资拿到过4000多元。
村民赵志芳看到刘艳能拿这么多钱,她也找到于锡陶书记,加入到电商店。
电商店不仅吸引了村民来这里打工,还引进了3名本村在外地工作的大学生返回家乡。
“守家在地,每天半天的工作时间,每个月工资就能挣2000多元,不比在外面发展差。”一名直播的大学生说。
在马桥河镇李军远镇长看来,互联网就是一座桥梁,不仅把村里的农产品宣传出去了,镇里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也卖上了好价钱,还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
李军远说:“互联网+农业,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是个捷径,将来我们还要把中东铁路纪念馆这个红色基因也融入网络,让更多的人来接受红色教育。”
6月20日,由镇里牵头,邀请哈尔滨市一家科技公司的专业人员,来到马桥河镇给各村村干部及电商爱好者普及网络知识。
李军远说:“借助电商平台,让马桥河镇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走进全国。”
李凤清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崔浩 记者 张振强 李学斌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