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资总结的农资行业4大“怪相”,个个你都见过

农资行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一个老农资人对这些深有体会。本文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总结了农资行业的各种“怪相”,你都见过哪些呢?
年会成了大奖赛
在农资行业,某种意义上经销商年会就是大型促销会,促销的手段就是吃吃喝喝外加各种奖励。不幸的是,如今经销商的胃口大了,眼界也高了,小打小闹已经提不起兴趣。所以,召开年会的酒店越来越豪华,奖金越来越高,奖品越来越诱人:奖励手机、奖励旅游、奖励金条……
点评:重赏之下一定有勇夫吗?参加这样的会议,其实经销商也有压力,一些经销商为避免尴尬干脆推辞不去。商家参会累,企业开会累,年年难开年年开,似乎成了摆不脱的围城。
赊销让人恨又爱
农资行业的赊销有些年头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一个零售商每年至少有一半的货物是以赊销的方式卖给农民的。要命的是,赊销之路眼下看起来还远未到尽头。有人认为大户时代来临,赊销可能会得到扭转,但事实是,大户更需要赊销,而且一次性赊销的数额更大。
点评:每到年底,催账收账就是农资行业一景。赊销的危害不言而喻,但奇怪的是,人人都喊着杜绝赊销,却又禁不住铺货的诱惑去赊销。一定意义上,赊销是恶性竞争之源。
营销就是把会开
销售就是开会,开会就是洗脑。这是最为主流的营销路子,名目是可以进行包装的。有的叫观摩会,有的叫产品推介会,有的叫客户交流会……最近几年,营销会有越来越高大上的趋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原本的订货会包装成行业性会议,冠之以论坛、峰会之名,因为规格和档次的提升,这类营销会往往变成了行业事件,因而常常会引起媒体关注,算是比较高级的一种营销模式。
点评:会议营销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销售方式。有些以论坛和峰会名义召开的营销会,本身确实也发挥了充当行业交流平台的作用。但令人困惑的是,所有的企业都热衷于开会,为什么不把更多的资金用到田间地头,去做一些更具说服力的试验示范呢?
忽悠团频频下乡来
小编第一次听说农资忽悠团是在四年前,几年过去了,让人困惑的是,忽悠团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在大家的印象中,忽悠团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其实不然,以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很多忽悠团常常冬季在一个地方忽悠完种子,夏天再来忽悠肥;今年忽悠这个产品,明年忽悠另一个产品。几番下来,既没有发生了什么重大农业事故,也不见农民大规模举报。为何?原因就在于忽悠团打的擦边球:产品本身不会太假,大不了偷几个含量,包装做点手脚。虽然没有合法手续,但一来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执法部门很难发现,二来即便执法部门发现,动用金钱和关系照样可以摆平。
点评:忽悠团能够生存是农资市场监管不力的典型表现,忽悠团即便没有卖假冒产品,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忽悠团的夸大宣传会将一个市场拖入恶性竞争。所以,打击忽悠团不是一件小事。
来源丨农资市场播报
编辑丨农财君
报料丨请在下方留言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目前2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