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达尔文进化论是围绕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来展开论述,也就是说生物的演化出来的各种性状或行为都是要适应自然环境,否则是要遭到提出淘汰。即使是历史中有生物演化出不适应于自然环境的性状或是行为,但在演化的时间长河中,也会因为自然环境的筛选而遭到淘汰的,不会遗留保存下来。那为什么雄性孔雀还会生长越来越长、越来越美丽精致的尾巴呢?
曾经有学者根据进化论,提出“优势理论”来解释此种情形是怎样产生的。生物演化出此种不适应自然选择的性状和行为,原因是它能够证明此种生物具有生存竞争优势,异性配偶通过观察这一性状或是行为,能够判断得出它是否值得选择。即是说某只雄性孔雀演化出长长的大尾巴,还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逃过敌人的追杀,获取足够的食物,证明了这只雄性孔雀拥有比其他雄性孔雀更加优秀的生存能力,如果雌性孔雀选择和它进行繁衍交配,诞生的后代具有竞争优势更大,将有更大的几率生存下去。
此种解释曾一时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现它存在很大的错误,可能是一个错误的解释。它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没有说明异性配偶是如何通过这些异常的性状和行为来判断的其生存优势的,亦没有解释具有这些异常性状和行为的生物是具有哪些生存竞争优势的。因为在现实的自然环境中,所观察到的是它确实影响到了生物的生存,它非常容易被天敌们捕食,不但不具有生存竞争优势,反而会影响到它的生存。优势理论与现实观察是不相符的。
当科学重新回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原点去追述这个问题时,惊人地发现原来达尔文在百年前已经提出了一个更加合适的科学理论---性选择理论---解释此种异常的性状和行为的演化。达尔文在晚年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显然他已是认识到了进化论的不足和缺陷了,用性选择理论来完善进化论。但很可惜,当时的世人对于性选择采取拒绝的态度,直到近半个世纪,它才重现光明,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和科学的验证。
简单来说性选择理论就是因为异性配偶出于对某一性状或行为的持有选择偏好,导致了它的这一性状或行为地进化,因为繁衍竞争压力导致了这一行为或行为朝着更加复杂、精致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随机地“演化”,。既是说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由于交配对象对某一性状和行为有选择偏好,使得这一性状和行为就通过遗传保留下来,遗传给下一代,而且当大部分异性配偶选择对象都采用此种选择偏好时,繁衍竞争就会推动这一性状或行为朝着更加复杂、精致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异性的青睐。它可以是不适应于进化论的准则要求,但因为能够吸引异性,获得了遗传的优势,所以就不会被自然选择淘汰,一直保留到异性配偶选择偏好的改变为止。例如园丁鸟打造的求偶亭,相信比任何一位人类打造都要精致完美。
孔雀开屏不是常见的现象,因为它是雄性孔雀向雌性孔雀示爱的展示,以长尾巴上美丽景致复杂的图案吸引雌性,获得交配的机会。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动物园中,我们很少能碰到孔雀开屏的原因。雄孔雀因为更长、更美丽、更精致、更复杂的尾巴,获得了雌孔雀的青睐,也就将此种长尾巴的基因遗传到了下一代,使得下一代的雄孔雀也是拥有长尾巴。因为雌孔雀一直保持着对于长尾巴的雄性的选择偏好,所以雄孔雀的尾巴是不会演化成短尾的,除非雌孔雀的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科学界也验证了,雄性孔雀的早已开始朝着“进化”的方向在发展,比之前更加长,也更加美丽精致复杂。性的力量推动了雄孔雀长尾的发展进化。
同样,性选择理论也存在不足,它不能解释此种选择偏好的来源。但是根据物种的终极目的---繁衍---来说,性选择理论比优势理论更加科学,因为它从物种演化的本质层面来解释的了此类性状和行为存在和进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