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外罐底:直径4.8厘米; 铜外罐顶(盖子):直径6厘米; 铜外罐高度(不含盖子):4.6厘米本产品配有可用于固定的绳子,颜色多种,随机发货 材质: 灸器外壳:黄铜 灸器内胆:铁 手 柄 :塑料 底 托 :橡胶本铜温灸器外层为纯铜制造并镶嵌有五行图案,精致美观。适合中医诊所或美容院及家庭个人保健 用 法: 将艾绒或剪好的艾断儿,点燃后放放插入铜灸器里,火头朝下,盖上盖子,手持悬于患处。手持调整升降的高度来调节火力。或是直接用绑带固定于患处。要是觉得温度不够热,可不垫橡胶圈,直接垫一块布或毛巾即可。以微烫而不痛微宜。火力过小,效果不佳。灸器内部为两层,取出内层,可将药饼、蒜、姜等隔于二层之间,名曰:隔物灸。右上方的黑色胶皮垫一般垫在铜温灸器的底部,防止灼伤皮肤。另外配有小绑带(绳子的长度只能用在灸腿或手臂)和挂钩,可以佩带胶皮垫固定在施灸处。火龙灸铜内罐(内部) 铜内罐底部火龙灸:“火龙灸”最早来源于民间古老的灸法,是晋代皇家宫廷养生术中的精华。运用灸法祛病保健,在古代民间相当普及,后来被宫廷御医所引用,但是民间的这种灸法是在皮肤上直接燃烧的,有很大的痛感,还会留下疤痕,而这种情况是身为金枝玉叶的皇亲贵族们所不能允许的。经过御医们的不断实践,发明了一种宫廷火龙灸的专用灸器—‘瓦甑’,施治时御医们运用多个‘瓦甑’在人体和腧穴上同时施灸,这种舒适安全疗效显著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皇亲国戚们的喜爱,一直被历代宫廷御医所用,并视为宫廷密术,秘而不宣。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太医院重视汤药,轻视针灸,宫廷的针灸科被废止,火龙灸法也随之在宫廷消失。后来,这种疗法慢慢的流入到了民间。铜灸器的优点: 1、安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掉灸灰、不漏明火、不过热烫伤。 2、方便性:随意移动,方便固定、随穴而灸。3、恒温性:艾绒燃烧室设计巧妙,燃艾过程温度恒定。艾条或艾绒的燃烧时间更长。 4、耐用性:罐体铜材上等,坚固耐用,一朝拥有,得益终身。注意事项: 1,请与皮肤保持适度距离,防止灼伤皮肤 2,无烟炭化艾条,不能放在此温灸器使用,氧气少,会灭掉。本品的价格仅为单个铜灸器的价格,不包含艾绒或艾条。 本店另有售配套使用的艾绒和艾条请另购,查看详情. 温灸相关知识:乳房体现的是女性美的重要标志,西医认为:由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降低而造成,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或脾胃阳虚,肤失濡养造成。丰胸取穴: 1、关元 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2、肝腧: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对肋痛,黄疸、目赤,背痛、目眩等。 3、鹰窗: 定位:前胸第三肋间,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痛等。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艾灸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基本操作方法: 1、艾条灸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一般叫药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3、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4、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5、温灸器灸以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进行灸疗,称为温灸器灸。使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温灸器内燃着,然后在拟灸的腧穴或部位上来回熨烫,到局部发红为止。本法具有温里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适应症广泛。温灸器种类较多,传统的有温筒灸、温盒灸、苇管器灸、温灸棒等;还有近年来常用的温灸棒、脐部灸等美容保健专业灸器。
广州市舒合贸易商行
储先生
13149364744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南长安大街【手机:1314936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