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阜阳人叫黄鳝。印象中,很早之前阜阳普通之家很少把黄鳝当美味,几乎很少吃它,但在酒楼却是一道上等佳肴。
阜阳古称颍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物产,不仅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众多的食材,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菜系,人们习惯作为颍州菜。黄鳝在传统颍州菜中的历史可说是源远流长,就制肴来说,由于阜阳盛产鳝鱼,故颍州菜厨师精于以鳝作馔,其花色翻新,可烹制上几十种菜肴。
在做法上,颍州菜厨师更为精巧多样。特别是对鳝鱼的使用,细致到以部位划分,其代表菜式有“炒鳝糊”、“红烧马鞍桥”、“炒软兜”、“清炒蝴蝶片”等。
因鳝鱼自身带有泥味,为了去掉这股味道,颍州菜系习惯用浓油赤酱来制作鳝鱼。厨师用黄豆味浓郁的酱油,加入生抽或是黄豆酱来调和酱汁。这在“红烧鳝段”中就有较好的体现。
“红烧鳝段”是颍州菜系中的传统菜肴。过去,老阜阳人把这道菜叫作“红烧马鞍桥”把鳝鱼,改刀成一寸左右小段,再在鳝鱼背上剞花,然后将葱姜切段,蒜瓣备好,将鳝段放入锅中焯水,捞出洗净沥干。锅中倒入油,依次放入葱姜段、鳝鱼段,继续翻炒。过一会加入高汤和调味品,先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焖烧半小时,最后再大火收汤,一道红烧鳝段成功出锅。成菜后的鳝段两侧向下微微弯曲,形似马鞍,这就是“红烧马鞍桥”这道菜名的由来。
在颍州菜中,还有一道菜肴叫作“炒软兜”。可惜这道颍州菜中的经典菜肴似乎从阜阳菜单中消失了。据老厨师讲,这绝对是一道火候菜,选大一点的鳝鱼,取鳝鱼脊背的那一段最佳,能兜裹住芡汁。先汆烫去粘液,用刀尖顺鳝身划开,剔骨后切成鳝条。大火将葱姜蒜炸出香味,再下入鳝条勾芡,急火爆炒收汁,炒好的软兜端上来,鳝肉被滚热汁液包裹,油润闪亮,看着就让人食欲大振,不由食指大动。
这道菜做的讲究,吃的时候也有讲究。那就是必须要趁热吃,冷则无味,而且要趁热加入大量胡椒粉,搅拌均匀,吃的时候,不是用筷子夹,而是用筷子兜起一段,嫩度极好,鳝条两头自然垂坠下,嫩滑得如丝绸般柔软的靠在一起,形似小孩子的真丝肚兜,且能够将芡汁全部兜住,软兜之名,皆因此而来,待到入口,热,滑,嫩,辣,鲜,香,美,几张味道汇聚在舌尖之上,其味真是妙不可言!
从古至今,由于地域的关系,颍州菜无论是制作方法以及味道上,很多都与淮扬菜、江浙有共通之处,这是因为自古就有师出同门之说。如颍州菜中的“炒鳝糊”在江浙菜,淮扬菜中叫“响油鳝糊”其烹饪技法基本相同。可惜的是“炒鳝糊”同样在阜阳也不常见,但我有幸在上海与其相遇。这道菜取材用的是鳝鱼腹部处的鱼肉,鳝鱼腹部细长而卷曲,更细嫩入味。因为是热油浇上,会发出兹兹的声音,“响油鳝丝”就此而来。这样的鳝丝浇头,浓油赤酱,鲜香滑嫩、咸甜适口。再配上一碗煮面,浓郁的汁缓缓与面汤融合,香浓无比。
其实,作为食材,黄鳝不仅仅出现在内地人的餐桌上,距离阜阳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广州也有很多黄鳝食谱。我2000年去过一次广州,十多年过去了,广州给我留下在最深的记忆就是“黄鳝饭”了。
在广州,黄鳝饭既有名气也很普通,无论是高档酒楼,还是街边排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与内地的鳝鱼菜肴相比,广州黄鳝饭的做法可谓是工序复杂,首先选用手指粗的肥美黄鳝,先去骨起肉,用鳝骨煲出一煲好汤,然后用这些汤来煲饭。鳝肉则被手撕成细丝,然后继续调味,待饭将熟时,再放入饭面焗熟。掀起锅盖,一股浓郁的鳝香、饭香扑面而来,锅中的米饭金黄透亮,鳝丝细小修长。一口饭一口黄鳝肉丝,那种香味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
鳝鱼味美,不可置疑。但同样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菜式与味道,如同《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中讲到:“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但作为阜阳人,最忆的还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