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民以食为天,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食物可以果腹,但是当它被刻上历史的印记,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食物了,它代表着民俗文化,代表着历史的传承,代表着爱和思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美食文化底蕴深厚,华夏五千年,历史沉淀给我们的不仅有古老的习俗和故事,还有与之相随的食物,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游子在外怎能不思乡,无论走到哪里,最美的都是故乡那一轮明月,一汪清水,一片净土,还有那巍峨连绵起伏的高山。
说到高山,就要说说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同时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祭祀先祖,为家人祈福,祈求健康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天气渐渐转凉,草木也渐渐凋零,所以需要踏秋,登高“辞青”,正好与春天的阳春三月“踏春”遥相呼应,而且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才能看见远方的亲朋好友,所以,在古时候,人们会结伴登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名称的来历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名字最早见载于三国时代,从魏晋开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欢乐的日子,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于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动。在古人的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有生命长久,万象更新的吉意,所以在重阳节这天,有饮宴祈寿之俗。
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重阳节的美食及寓意有节日就有食物,有爱就有美食,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重阳节也不例外,让我们细数一下古人留给我们的美食极其那些寄托在食物上的美好希翼。
菊花酒
据《西京杂记》载称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古人们认为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九月九日这天,人们采下初开的菊花,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到了明清时代,人们在菊花酒中,加入多种草药,一起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当秋天菊花再次盛开时,人们聚在一起,边赏菊边饮菊花酒,颇具雅兴。
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古人讲究名字吉利之说,“糕”与“高”同音,登高吃糕,故有步步登高吉祥之意。在古代,有些地方,因受地形限制,不能登高祈福,也采集不到茱萸,只能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想要表达的意思仍是避祸祈福。
制作重阳糕,有些地方讲究的,重阳糕还要制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需要再做两只小羊,以应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羊肉面
在中国北方,人们重阳节这天是要吃羊肉的,“羊”与“阳”同音,古人为了讨一个好彩头,加上秋天羊肥,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面,不仅暖身驱寒,还能强身健体,更适合老人秋冬饮用,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为家里的长辈做一份温暖的羊肉面,也算是以尽孝心。
不过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呼应“九九重阳”之庆典。
菊花酒,重阳糕,羊肉面,是重阳节流传下来的三大美食习俗,并且延续至今,尤其是重阳糕,没有统一的做法,各地的人们会根据各地的口味,饮食习惯,食材特点,制作当地特色的重阳糕,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过重阳节,还会有自己的特色饮食民俗,比如在山东北部,人们重阳节要吃辣萝卜汤,在浙江,重阳节这天要包重阳粽,互相馈赠,在湖北,重阳节这天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题后记:重阳节,爱的记忆通过食物传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食物可以寄托情思和乡愁,可以表达对祖宗和已故亲人的悼念和缅怀,可以传递对活着人的珍惜和疼念。
最后,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纪念这个有美食有爱,伤感却又充满思念的节日—重阳节,愿你即使身处异乡,也有温暖的记忆和温柔的陪伴,不会孤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