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能源产品力分析 这品牌到底值不值得买


如今提到新能源汽车,你想到或许是比亚迪、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佼佼者,又或者是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而不少曾经的强势自主品牌被大家所遗忘,而长安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长安在新能源市场是怎么被拉开差距的。
产品数量匮乏导致竞争力不足
打开长安品牌的官网,在新能源车型页面只有寥寥几款车型在目,再定睛一看,其中还不乏同一款车型的不同续航里程版本。在各大厂商都在奋战的新能源市场,长安却如此轻描淡写的略过,实在让人想不通。如此匮乏的产品导致的结果就是让消费者无从选择。
除了产品匮乏以外,也不难看出长安现有新能源车型的竞争力并不强,以长安奔奔ev为例,其燃油车型已是2014年初上市的产品,电动版车型在2016年上市,燃油版车型如今已经销售了5年有余,早已让消费者审美疲劳,而其电动版车型上市也有3年多了,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外,并无其他新意。
奔奔ev内饰
比亚迪e1内饰
相比最近上市的比亚迪e1,虽然也是由f0燃油版打造而来,但其拥有8英寸液晶仪表、10.1英寸可旋转中控屏、智能钥匙等配置加持,科技感更为突出。
两者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同样都定位为低端车型,但e1并没体现出廉价感。而奔奔ev的内饰在设计上就比较老套,同时在配置水平上也与e1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缺少旗舰车型 未开发新能源专属平台
从当下长安的新能源车型来看,其并没有旗舰车款,相比于比亚迪唐ev这样的拳头型产品,长安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而就算与吉利相比,星越燃油版与插混版同时上市,足以证明吉利对新能源市场的重视,反观长安的旗舰燃油车型cs95,今年4月上市至今也没能推出新能源版车型。
除了缺少旗舰车型外,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的构建速度也落人于后。早在几年前,传祺就搭建了电动车的专属平台并推出了ge3,之后更是有aion s车型,并将打造一系列aion车型,反观长安,依然延续着燃油车型改造的套路,与领先的自主品牌相比,简直没活在一个时代。
此外,在车辆性能方面,长安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像比亚迪唐dm、蔚来es8等车型,均能带给消费者如同钢炮甚至是超跑版的加速体验,无论其实际意义有多大,但不仅能作为卖点宣传,更能给消费者提供刺激的驾驶体验。
再比如刚刚上市的长安逸动et,一辆补贴后近13万起的家用紧凑电动车,百公里加速要11秒,而反观北汽新能源紧凑车型eu5,破百只需7.8秒。就更不要和新势力的那些“猛兽”相比了。
营销不卖力 知名度比不上新势力车企
产品不行也就罢了,可在营销层面长安也延续着颓势。无论是最新推出的新能源产品还是已经征战市场多年的产品,都不见长安进行大力度的宣传。相比之下还不如造车新势力的宣传力度。导致目前在市场中,如蔚来这样的新势力车企被大家众所周知,而很多消费者甚至不知道长安还有新能源车型。
此外,现阶段的新势力造车都采用传统车企代工的形式生产,比如蔚来和江淮、小鹏与海马,而这些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基本都超越了代工车企的新能源车型,这也说明造车新势力不仅快速的融入到了年轻消费群体之中,而且大有赶超之势。
销量交出白卷 与竞品差出30多倍
在销量这场大考中,长安几乎是以“交白卷”的姿态完成了考试。以cs15 ev为例,其2018年销量仅为0.11万辆,2019年1-5月销量0.13万辆,与同级竞品比亚迪元ev 3.57万辆的年销量来比,竟然差出了32倍。
而从长安新能源车型的整体销量来看,其2018年销量为1.04万辆,尽管有着累计同比有着惊人增长,但甚至不如吉利帝豪ev单款车型的年销量,这足以说明长安已经到了被别人踩在地上摩擦的地步。
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值得思考,当下合资车企有喜有忧,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内合资方和该合资品牌有着或多和少的牵绊。以东风标致为例,惨淡的销量背后到底应该怪罪于标致还是东风集团不相匹配的营销方式?亦或是两大企业不相兼容的产品定位和氛围。
相比于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一汽丰田等合资企业的蒸蒸日上,这些自主合资方的品牌也在蓬勃发展。问题或许多在于国内车企身上,而长安福特也如东风标致一样在走下坡路,甚至已经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一个“内忧外患”的摊子,或许长安是时候推出一些大革新了。

新能源汽车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