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戏台:戏曲与古建筑,演绎历史沧桑!

戏台,又叫戏楼,专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古戏台也随之发展。
大大小小的戏台,一部部经典的呈现,就如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人不断变化,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古戏台却巍然屹立,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
中国古戏台的历史与发展
戏台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鬼神和宗祖祭祀、《诗经》、《汉乐府》时的民间小调。秦汉时期,戏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比较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出现的一种元素。
最早的戏台是以广场、厅堂、露台的形式呈现,进而才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从侧面展示出了我国戏曲的发展。
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后,演出形式由平地登上戏台,但戏曲真正趋于兴盛以至成熟,是在元杂剧和明清话本小说竞相登台之后。
元代,杂剧大为发展,戏台遍及晋南各地,保存至今的还有八座,大都有确切年代可考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和表演形式、戏台的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佐证。这在全国各地还是极为少见的。
戏台创建的初期,沿袭着宋、金时代的献亭三面围观之形制,后期则发展成为一面观的乐楼。
元代戏台多为一间,基本是正方形,其结构粗犷质朴,严谨规整,无前后场地之分。元代后期至明代的戏台扩大为三间,戏台开始有了前后台之分,增大了表演区。
前后台之间有立柱隔板。檐板装饰讲究,多以雕刻花鸟、人物为主,式戏台。台口由方形变为长方形,山墙前设左右八字墙,为台口音量外泄创造了便利条件。
结构多为四角立柱,上施大额枋结成井架,枋上设斗拱称托屋檐,梁架多为角梁、平和藻井组成,既有承载能力,又有装饰作用,稳固而富丽。
清朝初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激增,文化活动的需要和戏曲的高度繁荣,戏台的建设堪称,其数量和规格也是绝无仅有。
清代的戏台多为三间,左右邻建相连的耳房,也有五间的,还出现二连台、三连台、品字台、双层台、过道台等,还出现双幢叠加戏台。其最的特点是精雕细刻,宏大华丽,有的戏台两侧还建有看楼。
戏台上的戏曲壁画、彩绘、木雕、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人物、脚色、脸谱、服装、道具、舞台调度场面诸方面的状况。
 期待古戏台“活”起来、“唱”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几尺方台,经久流传,唱念做打,演绎说不尽的故事......


1340090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