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第一个节日。今年,各地继续开展活动庆丰收。有人就在想,中国是怎么做到年年丰收?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养活十多亿人的?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先从福建沿海看起
这是福建宁德港附近
猜猜卫星图上一条条的是什么?
那就是“海上养殖场”——鱼排
在福建沿海,有上百万个鱼排
鱼排里养殖着各种海鲜,如鱼虾蟹等
与其出海捕野生海鲜,不如在同一个地方养海鲜,这样一来花较少的精力就能养出鱼、虾、蟹、龙虾、贝类等,挣的钱还多。除了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如水库、河流、湖泊等都能养水产品。你想象一下,每个网箱养几十条鱼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
不仅仅养的多,还养得科学
如何在有限的区域里养更多的鱼?
但是,养太多水里的氧气不足,鱼就会憋死,怎么办?
不用担心,看下图鱼塘中的白点
那就是->增氧泵
要用增氧机就要用到电,近年来随着“光伏鱼塘”在国内的普及,加上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鱼塘使用上了太阳能电池板。
不仅不用再交电费,有的鱼排甚至将多余的电卖给国家,获得一份额外收入。此外,还有发展出稻-鱼综合种养,稻-虾综合种养等模式……
说完水里的,现在跟着小编上岸,看看中国大地上长了啥?
大家都认为中国耕地面积很大
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下图就是河北省邢台市的卫星图,图上的黄点就是村落或镇。
可以看出,绿色的面积不比黄点多太多。而且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经商赚钱回家盖房子,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小了。有限的耕地如何产出足够多的蔬菜、水果?
下一站,山东省寿光市
再猜猜图片中一条条的是什么?
那就是蔬菜水果大棚,在寿光,有众多的蔬菜大棚,因为产量大,寿光又被称作是中国的蔬菜之乡。
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此外,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农业”越来越普及,许多大棚里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农民们学会了用手机监控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光线强度,土壤温度等等。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西瓜。在中国最低只要6角每斤的西瓜在日本、韩国、印度等地方可是“奢侈品”,一整个可能要100多元。
不仅仅是耕地,点满“种养殖”天赋的中国人,可是连荒原都要开垦。下图是新疆伊犁可克达拉,图中的黄线是中哈边境线(左边是哈萨克斯坦,右侧绿油油的是中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里的土地很贫瘠,土壤酸性太高,水资源太少,种不了什么农作物。用于种植的话,成本太高了,而且本身市场也不大,所以哈萨克斯坦人干脆啥也不种。
而中国这一侧则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耕种了。过去3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都派农业学生去以色列,学习沙漠气候条件下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学生回到中国后把滴灌法等先进技术付诸实践。当技术条件成熟可以市场应用时,通过将技术教给农民或直接邀请他们加入合作社的方式,在这些新开辟的土地上种植番茄、辣椒、瓜果、葡萄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最后,压轴的是水稻
中国水稻产量不用小编说,大家都能感受的到。近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又研究出了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使农民可以在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有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1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按亩产达300公斤计算,每年可增加总产300亿公斤,这相当于湖南省的水稻总产。
现在你知道中国是怎么做到的吧!
一个热爱农业,学习种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更多专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唯恒农业」,
也可进入农小蜂服务平台—涉农报告、政策、行业动态一站智库
↓↓↓
农小蜂—农业互联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