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棉花前,中国各个朝代的古人们都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小编地处南方,快要被最近的天气给逼疯了。一个星期之内体验了两次春夏秋冬,今天还盖着棉被子呢,隔天就恨不得光着膀子去裸泳了。而这个时候,棉被子就成为了鸡肋,盖着嫌热,不盖搞不好半夜又被冷醒了。看着被子无奈的事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古时候的人到底是什么抵御寒冷的呢,这里可能就有人会不屑一顾了,说还不是一样盖的被子嘛。对此小编只能说你们太嫩了。事实上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一直倒了北宋时期中原才开始引进棉花种植技术的。
也就是说,最次在北宋之前,中原是没有棉被盖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没有棉被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们是什么熬过那寒冷的冬天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棉被出现之前,被子有很多种叫法,叫衾、裯、寝衣等,但就不叫被子。就好比游戏一品官老爷或者麻雀飞青天一样,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本质还是以朝代为背景题材的游戏。而且古代有条件的人家那里,这些东西还要分类,有冬夏之分和午休与晚上睡觉盖的也不同等等。在棉花最为填充物之前,比如夏商时期,人们就用兽皮来简单的覆盖就行了,毕竟条件就是如此。
后来人们学会在布套中间填充东西,以加强保暖性,被子的雏形就开始诞生了,但是填充什么东西就要看自身的条件了。种类比较繁多,普通人家没条件,只能在自然当中寻找合适的填充物,比如柳絮啊,芦花啊,甚至实在没法了就用稻草等等。条件的富贵人家那就不一样了,看不上那些天然产物,他们可以直接盖貂裘这类物品,或者盖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了鸭绒、羊绒等的东西。不得不说的是,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鸭绒羊绒被就是属于贵重物品。
但鸭绒羊绒貂裘的保暖自然不在话下,但摊上什么稻草,柳絮,芦花的保暖性质就不那么好了,在加多了的话也不行,太重了会把自己给压的喘不过气来什么办呢,而且就算不怕压,稻草虽然常有,也不是你想拿就能拿的到的,你用了别人用啥?穷人自然有穷人的办法,不然早被冻死。这个办法就是炒黄沙。把黄沙放进锅里一直翻炒,待黄沙热了之后便把它铺在床铺下面,依靠黄沙积攒的热量来取暖 由于黄沙压在一起密度比较大,而且散热较慢,所以大家就靠着这个来取暖。这人啊,都是被逼出来的。
除此之外,被子面也很讲究。南方这些地方盛产绸缎,有钱没钱的都要多用丝绸作为原料,当被面,这样的保暖性质好。但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用不起,毕竟价钱不菲很贵重。古代很多人的穷其一生也就靠结婚那天买的被面过剩下的余生。也正是因为如此,那怕到了现在婚礼不可少的物品就有被子的原因。之后想要添置被子的话,也只能用亚麻编成的被套了,那保暖的性有多高就不多说了吧,不过总比冻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