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一季混作栽培,适应怎样的地区气候,分布栽培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西南地区马铃薯的一季混作栽培,其适应的地区与气候的特点和一季作的分布与栽培的特点。
适应地区与气候特点,本地区包括黔、滇、川、藏以及鄂西湘西山区等地。本地区多系高原或山地,海拔在500-4000米以上,气候因海拔影响而复杂多变,故当地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以形容气候的垂直变化情况,所以虽然本地区纬度较低,可是在高寒山区则是气温低、无霜期短、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但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或盆地,则是气温高,无霜期长,春早、夏长、冬暖,雨量多,湿度大。其特点与山区有明显的差异。显然这种区别是海拔高度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将会决定了本区主体农业的特点,从而影响到本区马铃薯栽培方式。在一个县内甚至在同一个公社范围内,就有几种栽培类型同时存在的局面,所以虽然本区纬度较低,因有主体农业的特点,马铃薯栽培却并不少。其栽培面积约占我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30%以上,并且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马铃薯生产最有前途的地区,其原因如下:
本区中有许多山区,由于现行耕作制的局限,尚存在有大量的冬闲地,可以利用马铃薯生育期短的特点进行间、套、复种,变一年一熟为一年2-3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以加速山区建设的速度。例如四川省山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可以进行马铃幕与玉米等套复种,如以每亩增产250斤计,即可增加粮食近20亿斤。
本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在冷凉的高寒山区自然形成了当地的种薯基地,只要加强基地建设,通过改进种子育种技术,提高了优质种子的生产,该地区已成为马铃薯发展的一个有利环境。
山区坡陡土薄,缺少肥料,而马铃薯的茎叶却是良好的绿肥,如以每亩产茎叶2000斤全部压作绿肥计,则每亩即可增加纯氮9.5斤、纯磷2.3斤、纯钾8.4斤,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粮食产量均有重要意义。
一季作的分布与栽培特点,根据农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地方气候条件的分析,并结合马铃薯本身的特点来考虑,认为本地区适于一季栽培的范围,大体上应当局限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类高寒山区无霜期短,气温较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然特点符合马铃薯生长期短,性喜冷凉的特性,故应成为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事实上冷凉的高寒山区不仅已成为各地的主产区,而且也是当地的种原基地,对进一步发展当地马铃薯生产,供应优质种薯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云南昭通的大山堡公社海拔3300-3600米,无霜期126天,马铃薯栽培面积占总耕地的40%,所产种薯不仅供应本省各地,且能运外省支援生产,已成为著名的种薯基地。
但是事实上目前一季作的栽培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很多在2000米以下的地方,甚至在1000米以下的适于二季作的山区也有只栽培一季马铃薯的,存在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在耕作制度和轮作安排上未能适应马铃薯二季栽培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存在着品种不适应,未掌握打破休眠的催芽技术等问题。所以这一季作是暂时的不适应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这样的地方必将用二季作取代一季作。所以不应把这种地方划归一季作的栽培范围。
根据高寒山区的特点,在一季栽培中,要想获得大面积丰产,必须在全面贯彻各项农业技术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选用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多数山区都存在有晚疫病严重影响产量的问题,而解决晚疫病最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所以高寒山区欲获得高产稳产首先应从选用抗疫性强的、丰产性高的品种入手。一旦获得了抗疫高产的优良品种,即应保持其抗病特性,这就需要重视留种工作,不断提高种性。所以高寒山区不应只考虑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忽视保持种性健康的问题。相反,利用当地冷凉的高山气候条件,生产优质种薯,才是长期保证山区马铃薯持续高产的重要一环。
重视改土施肥,山区土瘦地薄,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山区机械化程度不高,所以土壤耕层较浅,加之山区缺少优质的有机肥,影响到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所以在高寒山区,重视土壤耕作逐年加深耕层;加强积肥、造肥,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提高其蓄水、保肥、疏松透气和增高土温的性能,以保证植株得以苗壮的生长而获得高产。
加强田间管理,栽培粗放也是山区马铃薯产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播种密度过稀,中耕、除草和培土不及时或次数少,病虫害防治工作较差等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所以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也是促进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病害的传播,本区因气候条件复杂故易传播各种病害,二因系检疫性病害,近期发现尚未广泛传播,故本区各省尤应在品种交流或种薯调运中密切注意,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与疫区相邻的各地更须重视,否则一经广泛传播即遗害无穷。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看完文章的朋友们,你们有收获吗,对你们有帮助吗,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给小编哦,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