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物
简单的重复过去,不是真正的人文表达。
--梁建国有人曾这样形容梁建国老师的作品: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做,却美如仙境一般,舒服得让人流连忘返。
骨子里有东方情结,又怎能做不出东方味道?
那仿若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设计,没有刻意的文化符号堆砌,却自然流露出文化韵味,体现出时代烙印。
以纯粹的热爱,做纯粹的设计。
对于各界能人贤士,人们习惯尊称他们为“匠人”。
而在梁建国老师看来,“匠人”的标准,不在于技艺有多精湛,更要看他是否心存敬畏。
“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在工作,要把设计当成日常,当成生活。”
在爱设计的人那里,设计并不只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信仰和热爱。
“我们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我们自己而做。”
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使梁建国老师所做的设计总带有独特的标识和调性。
美轮美奂的设计,再加上真切的人文关怀。
“真正的美不只是要形美,当然也不仅要意美,对于设计师来说,还要心灵美。”
所谓心灵美,就是要设计师保持初心和纯粹,用对设计的热爱,填补空间的留白。
在梁建国老师看来,保持设计的味道,关键在于热爱设计,亘古不变的热爱。
也正因如此,梁建国老师犹如圈子里的长青树,枝繁叶茂,不断有好设计被创作出来。
*内有当面聆听梁建国老师演讲机会,请千万不要错过!
设计故事
“偶遇鹅群,驻足观之,鹅因受惊,贴地奔跑袭击,竟忘规避,被啄而不自知,神迷于绝美线条之中。”
这是梁建国老师在之前一次讲座中分享的趣事。
因感叹鹅的脖子曲线优美,竟然被鹅啄了也不知痛痒。
说是被美所震撼,不如说是欣赏和敬重美,那种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对纯粹美学的热爱,梁建国老师坚持了几十年。
而正是这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使得梁建国老师从来不会有“灵感用尽了”的感觉,骨子里带着“东方情结”的他,一直都以极富标识性的设计,深受业内人士的敬仰。
梁建国老师的设计经历了四个阶段:浓郁的东方情结、解构和文化保护、探索“没有”主义以及寻找中式新理解。
而在探索设计的过程中,梁建国老师也深受古代中医学的影响。
在阅读许多中医书籍之后,梁建国老师感悟道:“设计正如望闻问切,也讲究因地制宜,中医讲一人一方,设计也是如此。”
除了研读医学书籍,梁建国老师年轻时还精研于文学、哲学和宗教学。
所谓自然无为,梁建国老师看待做设计,就是“不较劲儿,快快乐乐地”。
“今天你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不要和自己拧巴,顺其自然,万事皆有缘。”
对于很多事情的发展,梁建国老师都认为是缘结的果。
能够受邀在故宫做项目,在他看来,也都是同他几十年的沉淀与机缘有关。
“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是大雅,没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很难领悟到它的深意与真谛。”
简单的重复过去,不是真正的人文表达。
“我们必须用我们今天的方式呈现美,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一百年后,后人才可以看到我们这段时期,究竟留下了什么。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才有了我们存在的意义。”
设计作品
故 宫 文 创 馆
建筑分两种,一种是有故事的,另一种是没有故事的。有故事的建筑是有灵魂的,深情而冷静,寄托着当地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传承,任时间匆匆过去,它的创意、历史和传承,仍鲜活如斯,成为时代的见证者而普存于世;没有故事的建筑轻慢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过眼烟云,随风飘散。
▲梁建国作品:故宫文创馆
位于故宫东长房西侧的故宫文创馆,是中国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是今日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设计师梁建国选择了一种对故宫最恭谦的姿态,在时间与空间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用不高的音调倾诉着诚恳的内心,让故宫文化馆在当代生活环境下拥有更深远更持久的意义。
▲梁建国作品:故宫文创馆
设计之初,为了保留原建筑的秩序美,突出了原建筑老木柱的轴线关系,轮廓设计多用大笔触,气场沉稳。整修后的故宫文化馆,触目饶有韵味,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驻足安坐,潜心修行。
▲梁建国作品:故宫文创馆
在这里,可以赏画、读书、观景、品茶、抚琴、闻香……让更多文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缱绻于中国文化之中,正己修身。梁建国老师选择了一种对故宫最恭谦的姿态,在时间与空间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用不高的音调倾诉诚恳的内心。纵笔之间,让空间从载体转为历史文化的源。
▲梁建国作品:故宫文创馆
谢 家 老 宅
这是一座保存完整、文化遗存丰富的老院子,每一个角落都有呈现着古朴浑厚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出自艺术巨匠的设计,每一处设计都使得时间与空间安详对视,每一次对视都流露着从容不迫的表情,每一个表情都弥漫出深深浅浅的情愫。
▲梁建国作品:谢家老宅
谢家老院子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栋典型的南方传统二进式民居。在梁建国老师的操刀之下,这个满目疮痍的老建筑修葺一新。如今,它以文化会所的形式存在,成为一处可持续使用的活化空间。门厅院落,足迹散落在小路上,左右两侧,青青竹林,成了自然生长的翠嶂。此时,有两个世界,一个在小竹门内,一个在小竹门外。
▲梁建国作品:谢家老宅
通过清幽的竹林涧,便是正堂,中庭空高近10米,烛临万物的姿态,让人不得不心生仰望;被岁月打磨过的石雕,原本模糊的轮廓清晰了起来,飘在空中的灵魂又沉了下去,重新有了生气;木雕的手艺出自皖南徽州一系,为了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工匠们将柱、梁、坊、斗拱、雀替、檩、椽等残破的木作构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顺应木头本身的特点,手工清洗刮除,维持了原木斑驳的肌理,化浊为美。
▲梁建国作品:谢家老宅
正堂里,“聚神映性”的水景,流淌着精神和智慧熔化的浆;两处天井在正堂,斑驳的阳光从檀木雕镂中穿过,洒遍每一个被年代尘封的角落,生活不再随着旁人的节奏而变化,而是随着季节、光线、天气的不同而不同。正堂里的两口石缸,经过整修后,放回到空间当中,缸内几尾金鱼摆动,给房屋增添了几许灵动;后堂,重庆“十七古城门”艺术品伫立其中,是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痕迹,封存永久的文化内涵由此奔泻出来,成为隽永。
▲梁建国作品:谢家老宅
伏 羲 山·素 心 园
从郑州驱车向西南方向24公里,沿着万米山径,蜿蜒深入位于新密的伏羲山腹地。中国著名设计师梁建国老师设计的郑州伏羲山美景·素心园,将伏羲文化、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完美融合。素心园不再是刻板的功能空间,而是伏羲山上纳气凝神的载体,是天、地、人、文之间微妙与隐秘的平衡。
▲梁建国作品:伏羲山·素心园
地界里的那株百年古杏。“倚着崖边生长,孤傲坚毅而又不失婉约,我想保留住它的美丽,并使它倍受瞩目。”梁建国老师说道。他兑现了对自己的许诺,尽管难点重重,还是围着它造起了无边泳池,最大限度的保留山和景的自然存在,使孤立的视角与景观彼此渗透,与建筑和人共融。
▲梁建国作品:伏羲山·素心园
房子建造时挖下来的石材,直接加工制成了当地原生的青石板;混凝土混合本地产的不同矿物质和秸秆等当地植物做成景观墙,通过不同的比例配比,分层浇铸,形成了不同的颜色和质感,于是一面混凝土层也就有了变化,有了韵律,变得生动。
▲梁建国作品:伏羲山·素心园
家具陈设在取其精华去其繁琐之后,以更当代、更国际、更圆融的手法演绎着端庄的东方式内敛。这里如此之好,以至于归去后念念不忘。通过与自然的合作,将东方之美奉上,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素心、对本质的向往。
▲梁建国作品:伏羲山·素心园
了解更多梁建国老师精品新作,请持续关注“聚向传媒”!
人物简介
梁建国
国际著名设计师
制造·中 创始人
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 执行主任
作为倡导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当代东方设计思想的引领者,梁建国老师在校先修艺术设计后再修建筑设计专业,八十年代与合伙人一道创建集美组。期间一直试图与中国内陆的经济高速发展保持距离而又身处其中,敏感而睿智——通过这种状态获得了一个极佳的角度来描绘本土新兴贵族的生活。他一直秉持一种态度:“帮客人解决问题”,并提出“253”的全新设计理念。2006年与业内专家共同创办中国陈设专业委员会,2014年11月与两岸三地的著名设计师携手成立「创想公益基金会」。
所 获 荣 誉
历年来各种荣誉无数,2011、2012与2014年被andrew martin international awards选为全球著名室内设计师之一。2012年与2013年连续两年荣获iida举办的第39届和第40届idc大奖,以及美国interdesign杂志最佳评选。2012年被中国陈设艺术委员会授予2012年度“陈设中国-晶麒麟奖”最高荣誉——设计艺术家!同年,获得“2012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的殊荣。2014年又被评为“2014年中国设计年度人物”。2017 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
活动预告
2018年第六季「室内设计·中国行」
第10场(收官之站)
梁建国老师&刘道华老师
2018年11月16日
13:30--18:00
「名家论坛」郑州站
郑州富力万达文华酒店3楼宴会厅
(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16号)
关注“聚向传媒”微信公众号 免费领取门票
特别鸣谢
当地支持机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