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特辑 | 初心,照亮追梦之路!把爱国教育刻在心里,这个团队拿了三个全国二等奖!


全文共3484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本文记者
崔田田 政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
任歆玥 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陈嘉璐 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
201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广场上,红旗飘展,三军雄列。一场激动人心的阅兵仪式出现在人们的目光中。
人们注意到,在阅兵的方阵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科研”“智能”“创新”等字眼。这是中华崛起的基础,亦是展望未来的信号。我校作为正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也牢牢跟紧了时代的步伐。
2019年4月,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共派出20支队伍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5个项目的初赛,取得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其中3支队伍(离散行业运动控制赛项2支,网络化信息化1支)晋级全国总决赛。
8月23日全国总决赛在辽宁科技大学如期举行,共有包括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198所高校的384支参赛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我校参赛队在离散行业运动控制赛项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在信息化网络化赛项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
指导老师:(排名不分先后)李震 王宪菊 张明华
参赛队员:(排名不分先后)离散行业运动控制赛项:
章郑兵 于雪峰 薛彬 于洋 王瑞祥 胡炎炎
网络化信息化赛项:
李韩加封 刘帅 张浩宇
参赛师生在三峡大学门口合影
比赛·突破·追求“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原为全国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a类竞赛。
初赛合影
大赛是模拟典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工程科技创新类竞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工业自动化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学生类竞赛,也是中国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一类赛事,同时被纳入为中德人文交流机制成果以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联盟的核心赛事之一。
决赛合影
“今年我们参与的赛项已经从两个变成了五个。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指导教师王宪菊非常自豪:“我们还在产品生命同期管理和工业网络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相比起往年的成绩,王宪菊认为今年还是不错的,“主要是注重学生在比赛中的收获和体验”。
准备·坚持·教导“真的还挺累的”,张明华老师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们前期准备的时间非常长,有将近四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每周周末都会给学生们上课,中午也不回家,在学校里辅导学生。”
于洋和我们提到了他和老师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不管我们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很用心的跟我们说。有一次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单位转换的问题我一直没处理好,老师一直在耐心地解释,直到我完全听懂。”
指导老师们正在谈论对比赛的看法
不止是教导,老师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周培训,人都会少一些。一开始会有将近150名学生报名,但是最后就只剩下几十人。毋庸置疑,留下来的都是极其优秀并且能够坚持的学生。”王宪菊充分地肯定了自己的学生。
未拆封的新设备
“我们不怕累。”张浩宇告诉我们,“我们心底会有一种信念,对于学院对于学校。作为一支想要打好比赛的队伍,我们应该有团队的意识。再加上有了学长学姐们和老师的帮助,有了队友和同学的多方面的支持。我们绝不能放弃。”
艰辛·执着·进步当做好准备工作的时候,新的难题又出现了。“我们的设备和比赛时候的设备不一样,”李震老师无奈地笑了起来,“初赛不一样,决赛也不一样。都要去别的地方试。压力特别大。”
“特别是有一次去芜湖交流,”张明华老师也笑了,“有将近20公里的路。因为设备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分成三组连续研究。从下午五点到晚上十一点是一组,从晚上十一点到凌晨四点是一组,四点到九点又是一组。几乎是不能合眼。”
一直都在探讨问题的学生
王祥瑞也提到了一次经历,“我们是15号去的辽宁,在14号晚上我们的机器还没有调试成功,但是在我们一起努力之下,终于把它调试成功了。不说辛不辛苦,任何事情都是只有坚持才能有成果。”
比赛,是一个过程,辛苦地磨练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电气专业作为工科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比赛的这个平台上,能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各种素养和能力。”王宪菊老师着重强调了比赛的意义,“再好的创意都要技术去实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都是我们要不停探索的过程。方法,是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
准备比赛的场地
王祥瑞完全同意王宪菊老师的话,“我们的时间极其有限。在决赛的时候,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能让我们去熟悉设备。而通讯又很难,哪怕一个小问题我们也会一直调试。机械是非常精细的,即使流程没有问题,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技术好才是硬道理。保证效率,提高速度。我们还要继续进步。”
遗憾·实践·收获“其实还是有点小问题的。”于洋有些懊恼的说道,“当时测试员过来打分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两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真的觉得很亏,但是总是会有遗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遗憾上,这次比赛带给我们的好多东西是可以一直回味深思的。”
章郑兵也很遗憾,“初赛我们很满意,但是决赛有很多小细节没处理好,但是也很高兴了。这次比赛中,上一届获得国家特等奖的学长的无私帮助和指导老师们的全程陪伴让我们很感动。大家就是一个集体,互相帮助进步。从这一方面来说,完全没有遗憾。”
对于比赛结果,老师们的想法是不同的。“哪有比赛没有遗憾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张明华老师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这些学生着实成长了很多。从一开始的需要督促到后来的积极主动,我们一来就看见他们自己在讨论准备,这是很好的。我们一直在提倡教学相长,学生的表现也会使我们学习到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学生前进的步伐离不开老师的付出,学生的收获又使老师骄傲自豪,“我们电气专业的就业率能达到99%,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方面做得确实出色,每一年的活动比赛,我们都能拿到很好的成绩。”在出色的基础上,王宪菊老师还对未来的活动比赛有不同的想法,“以后我们或许也会在院内进行筛选,有准备有针对的选择人才,这样也避免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局面。设备的升级和材料的准备,一定会使我们再上一个台阶。我们还在进步的路上,以后参与的队伍也会更多。”
学生们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王祥瑞说,“以后要是有类似的活动一定还是会继续参加的,我们是工科专业,一定得多实践多积累,多积攒经验。”
国家·精神·责任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李震老师提到了一次去三峡的经历,“我们去三峡大学的时候还带了孩子们去了一趟三峡大坝。”“去南京的时候还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张明华老师在一旁补充。
指导老师们的意见非常统一,“爱国主义教育是需要贯彻在每一个项目里的。”
“学生做一个项目,是需要有一个信仰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按照套路去做。他们要有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我们就觉得一定得为了国家。”王宪菊老师坚定地说,“作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我们的研究方向,应当跟着国家走。一定要有这份意识。”
除此之外,老师在还特别强调责任,“首先,我们作为合同的乙方,你得对工程负责,对甲方负责。不能做粗制滥造的东西。你得做得好做得精。”李震老师严肃地说,“你还得对社会负责,因为工程是在社会上应用的,你得把社会放在心上。最后你还得对国家负责,作为一个工程人,你就得时时刻刻想着念着,严谨仔细精密,半点错都不应该有。比赛还有重来的机会,但是人生没有。”
王宪菊老师也强调,“我们近些年一直在说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就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你要敬业要精益要专注还要会创新。大国工匠,始于青少年的培养。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有责任有担当有技术的未来大国工匠。”
张浩宇十分赞同老师的观点,“得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了老师的支持,比如为了团队的荣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内心的坚定和责任感。这会使我们走的更远更好。没有信念是不成的。”
“我们与老师像是朋友,李震老师还带我们爬过山。但是做正事的时候,不该有一丝马虎。能做八分,我们不做七分,应该往九分走。”章郑兵认为坚持是最大的财富。
一场比赛能带给我们什么?成功的喜悦?比赛的经验?团队的荣誉?
“西门子杯”全体队员告诉我们,远远不止!
对于国家的信仰, 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工程的严密,
他们一刻不能放松!青年人是国家的脊梁!
在未来的日子里,带上你们优良的品质前进吧!
阜师也必以你们为骄傲!
来源:阜阳师范大学 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阜阳师范大学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