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测来了!2020年下半年或迎来猪价行情向下拐点?(4)


2.3超级猪周期的影响:宏观上拉动cpi,中观上改变行业格局,微观上增加居民支出负担
2.3.1宏观上,猪价上涨带动cpi保持高位,与ppi持续分化,货币政策更应关注经济的总需求不足和工业品通缩
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对食品cpi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今年以来,由于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其他饮食蛋白质来源如牛肉、羊肉、鸡蛋等价格均出现上涨,蔬菜、水果等商品价格也出现短周期上涨,对食品cpi形成了明显的拉动,并拉动cpi指数由年初的1.7%上涨至8月的2.8%。其中,8月猪、牛、羊、鸡蛋价格环比分别为23.1%、4.4%、2%和5%,当月同比分别为47.6%、12.3%、12.5%和3.6%。由于短期内猪价将继续上涨,因此cpi预计将继续在3%左右波动,个别月份可能超过3%。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轮通胀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是部分商品供给不足而非需求旺盛带动,并不会引发全面通胀,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是通缩压力而非通胀压力,不会掣肘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尽管食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但核心cpi同比稳中有降,ppi则因内外需不振,连续两个月处于通缩,压制企业利润和制造业投资。今年通胀的特点是两大分化:cpi的食品与非食品的分化以及cpi和ppi的分化,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持续。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应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降低mlf利率引导实际利率下行,高度重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当前一方面要防止货币放水带来资产泡沫,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主动刺破引发重大金融风险,用时间换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改革开放、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参见《充分估计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性 全面解读6月经济金融数据》、《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该降息了 点评8月物价数据》)。
有观点认为当前cpi处于较高水平,会制约货币政策放松,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结构性放松不会加剧当前的通胀问题。当前cpi之所以维持高位,核心原因在于猪肉的供给端,要解决cpi的问题,应当通过供给端的政策来发力。例如短期内适当放松对生猪养殖业的环保约束,减少不合理的禁养区划定;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扶持前期退出市场的养殖大户,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加快投放储备的冻猪肉;加紧研制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等。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需求端,加大逆周期调节将主要刺激有效需求,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猪肉需求主要受到人口数量、消费偏好、居民收入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整体保持稳定。历史上,猪肉消费没有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动而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加大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并不会进一步推高猪肉价格,而是会通过增加有效需求,对冲ppi和核心cpi过快下行、企业利润下滑,实际利率快速升高的态势,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时间。
2.3.2 中观上,超级猪周期将加速生猪规模化养殖,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冷链猪肉运输比重
超级猪周期将加速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倒逼养殖业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尽管本次猪瘟疫情暴露出我国部分中小养殖场在防疫方面的问题,但与高污染、低效率的散养方式相比,规模化养殖仍是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高,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前10大进军养猪行业的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共4731.67万头,市场份额占比仅6.82%。生猪养殖户中有94%为养殖50头以下的散户。散户防疫意识普遍不强,生物安全水平不高,有用餐厨剩余物喂猪的习惯,由于许多餐厨剩余物没有经过熟化处理,增加了生猪种群感染病毒的风险。在本轮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过程中,散户的养殖习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非洲猪瘟的传播。而大型养殖场通常在检验检疫、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和技术实力,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因此是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向。近期,环保禁养政策有所放松,但随着大型养殖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优势的不断提高,预计本轮各地新增产能过程中将减少散养户的规模,更多增加大型养殖场的产能,并强化专业化养殖场的专业化水平和疫病防治能力,从而提升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整体水平。
超级猪周期将深刻影响我国肉禽运输业格局,从活体运输到冷鲜猪肉运输,从 调猪 到 调肉 。2017年中国省级猪肉调运规模达1240吨,占当年产量的24%。我国居民喜食鲜肉,因此猪肉调运主要采用了活禽畜长途调运的方式,运输业产能也主要以运送活体生猪的 运猪车 为主。本轮非洲猪瘟来袭之后,中央对疫区采取了禁止调运的政策,暂时关闭省内生猪交易市场,利用冷链将猪肉从产区运往销区,很快便导致了 运猪车 大量闲置,而运送生鲜肉类的冷藏挂车供不应求,部分地区的冷链车的运费较禁运令之前上涨超过60%,使得猪肉产地和销地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考虑到近年来冷链物流技术的逐步成熟,且传统的活禽畜运输存在诸多问题,预计非洲猪瘟疫情将带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猪肉运输预计将从活体运输逐步向冷鲜猪肉运输转移,实现从 调猪 向 调肉 的转变。
超级猪周期还对上游产业产生影响,短期降低需求价格下降,随着存栏量上升将继续带动上游饲料价格上涨。由于生猪存栏的大幅下降。生猪的主要饲料提供行业,玉米、大豆加工行业的需求受到明显影响。以生猪养殖的重要饲料玉米淀粉为例,今年以来,玉米淀粉行业的开工率下降20%,但由于需求的大幅下降,库存同比则增加20%-30%。玉米淀粉价格在今年猪肉价格加速上涨之后出现了明显下跌,目前价格较今年高点已下跌超过7%。另一主要饲料豆粕的行情相对复杂,去年以来豆粕价格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和超级猪周期的双重影响。我国的大豆消费超过80%依靠进口,但2018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大豆进口有所下降,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同比下降7.8%,带动2018年豆粕价格一度上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豆粕现货价格持续走低,今年3月初豆粕价格较去年高点一度跌超30%,此后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虽有所反弹,但价格整体仍处于低位。
2.3.3微观上,猪肉价格上涨增加低收入家庭生活成本
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食种类,猪肉价格上涨势必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但这种影响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是不同的。对于中高收入的居民而言,其本身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因此猪肉价格即便大幅上涨,也基本在其承受范围内。同时,高收入群体的饮食相对更多元,日常食用牛羊肉、鱼虾等其他蛋白质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对中高收入的冲击相对有限。而低收入家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低单价肉类,例如猪肉、禽肉等,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猪肉消费的占比要高于其他国家,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将会显著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
根据oecd有关居民收入和肉类消费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的肉类消费与收入的对数水平呈正相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居民肉食消费将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而快速增加,但收入超过一定数值后,这种效应将逐渐衰减。同时,肉类单价越低,消费随收入增加的效应越明显,在图中显示即为低单价肉类如猪肉、禽肉等低单价肉类消费量与收入的系数,大于高单价肉类如牛肉、羊肉的系数。即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消费便宜的肉食尽可能高效的满足身体的蛋白质需求。
2012年及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在肉类支出上的比例,2013年城乡一体化抽样调查后不再公布相关数据。但由于居民饮食习惯近年来保持稳定,这一数据目前仍有参考价值。2012年数据显示,城镇最低收入户(10%)年肉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为10%,该比例随收入升高而不断下降,最高收入户(10%)中,这一比例仅为4%。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
整体来看,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量最大的肉类,且猪肉价格通常低于牛肉、羊肉等替代品的价格。因此猪肉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从政策角度看,当前对低收入群体应重点关注,通过发放肉食补贴的形式弥补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支出,补贴金额并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整,防止居民正常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3 政策建议
一是放松环保限制、增加对养殖户补贴和增加储备肉投放等多措施增加供给,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密切跟踪替代品牛羊肉价格并加大投放。建议短期内适当放松对生猪养殖业的环保约束,扩大生猪养殖的用地范围,减少不合理的禁养区划定。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扶持前期退出市场的养殖大户,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同时,要加快投放储备的冻猪肉,千方百计稳定国内猪肉供给。
从国外市场看,当前进口猪肉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建议尽快拓展新的猪肉进口市场如巴西等,在确保检验检疫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大幅增加进口猪肉数量,减少当前的猪肉供给缺口。
猪肉价格上涨导致猪肉的替代品如牛羊鸡、大豆等食品的需求上涨,建议及时跟踪重点商品的价格,对于价格上涨较多的商品,及时增加储备投放,稳定供应。
二是降低猪肉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和交易成本,增加对养殖户尤其是大规模养殖户的融资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考虑降低猪肉在生产、运输等过程中的成本。例如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将仔猪和冷鲜猪肉运输纳入 绿色通道 ,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可以考虑短期内对生猪养殖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减税等方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猪肉价格。
三是从需求端入手,重点补贴对猪肉价格上涨较为敏感的低收入群体,降低猪肉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作用。近期猪肉价格上涨较快,建议将当前的定额补贴制度改为动态补贴制度,将补贴额度与猪肉价格上涨挂钩,补贴人群与低保、贫困户等名单挂钩,提高补贴力度,并做到及时发放,最大程度降低猪肉价格上涨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四是从长效机制看,应当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在种群选育、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领域的水平,降低猪周期及外来冲击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规模化养殖能够有效降低猪肉养殖业蛛网周期的特点,进而平抑猪周期的内生波动,应是我国猪肉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稳步推进,但当前受到技术水平、人员培训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效率仍然偏低。建议进一步提升大型养殖场和养殖企业在种群选育,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领域的水平,积极研发包括非洲猪瘟疫苗在内的各类生猪疾病疫苗,降低猪周期及疫病等外来冲击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