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接着聊聊产量提高的途径——穗粒数的提高。就如同越多的砖块才能垒起越高的楼房,在穗数的保证之下,更多的穗粒数代表着更多的光合产物接纳容量。因此,如何保证尽可能多的穗粒数是生产上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从穗分化进程看,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增加小花的分化数;其二: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而其关键则在于减少小花退化,这是因为同一生态区内穗分化时间相对稳定,总小穗数、小花数稳定;不育小穗、结实小花的变异大,不容易控制;小花结实率在20%—30%,即分化小花数远远超过结实小花数。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在生产上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高穗粒数呢?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四点:
1、促进幼穗分化前茎秆粗壮。在壮秧的基础上,在大田分蘖期要保证稻株稳长必需的养分供应,使稻茎粗壮,为稻穗枝梗数较多,形成大穗奠定良好基础。
2、供给幼穗分化足够的养分。通常在幼穗分化开始时,若叶色较淡,需要施用“促花肥”,促使分化形成较多的颖花。在幼穗分化发育的中期(约在抽穗前20天左右),若叶色较淡,还要施用“保花肥”,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的成育率。
3、以水调温、提高结实率。在抽穗开花期若遇干冷天气(如寒露风),可灌水保湿增温,减少低温和干燥的伤害,提高结实率。
4、增加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前注意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但生长不要过旺,使光合产物有所积累,保证抽穗后有较多的物质转移到谷粒中去,提高结实率。
另外,又一个好消息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团队解析了水稻小穗内小花数目的发育调控机制,为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为增加每穗粒数提供了两条新的途径和观点,即通过常规杂交或者基因编辑手段培育“多花小穗”水稻品种从而实现水稻增产。
正常水稻一个小穗内只包含1朵花,形成1粒种子。该团队通过基因鉴定,通过突变,使该突变体的小穗除了产生正常的顶生小花外,还形成一个额外的或者侧生的小花。虽然关于基因编辑的实验到现在还是很有争论,但还是希望能够通过科技为作物增产起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希望农民伯伯能以寸地产亿粮,我国的农业也是越来越好啊!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