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鳗鲡养殖期间赤点病、丝状细菌病以及腐皮病的防治
赤点病1.病原或病因:
赤点病(red- dot disease of eel)又称红点病,病原体为鳗败血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鳗败血假单胞菌分类学上属于非发酵菌(no/eli)中的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非发酵菌是一群需氧、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能利用糖作为能量来源,或是通过发酵以外的代谢途径分解利用糖类。鳗败血假单胞菌菌体大小为0.4微米x2微米;有异染颗粒用电镜可看到有荚膜样的膜样结构,在光镜下则看不到;极端单鞭毛,但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鞭毛,用电镜观察,可在菌体端内看到藏有线圈状结构物;运动性随培养条件而变化,15℃培养时显示有动力,而25℃培养时几乎无动力;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但发育缓慢,72小时后形成圆形、隆起、带灰色光泽透明、黏稠、直径在1毫米以上的菌落;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菌生长得较好;麦康凯培养基上能生长;提高培养基的营养后,不显示运动性的菌增加。温度5~30℃时均能生长,生长适温为15~20℃;在含nacl为0.1%~4%的培养基上生长,含nacl为0.5%-1.0%时生长良好;ph值在6.5-10.2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8~8.3。
2.主要症状:
病鳗在水面缓游或在池角水流缓慢处聚积,体色变浅,不摄食,体表黏液增生脱落,全身体表尤其是腹部皮肤、下颌、肛门周围具有明显的细杆状出血点,严重时出血小点连成片状,这是由于病原菌侵入表皮基层和真皮中增殖产生炎性反应所致。吻端充血,肝脏、肾脏淤血呈暗红色,脾脏褪色,胆囊肿大,肾脏萎缩,肠壁、胃壁血管扩张,外观红色,肠内无食物。
3.流行及危害:
流行季节一般为水温低于25℃的春、秋及冬季,水温高于25℃-胶交少发病,另外在半咸水养殖池中较纯淡水养殖池中的发病率高。各种养殖鳗鲡品种均有发生,传染迅速,但相对引起的死亡率并不高。
4.诊断:
①皮肤出现许多细杆状出血点,一般在低水温发生,可初诊。②取脏器或血液接种,培养病原体,鉴定为鳗败血假单胞菌,可确诊。
5.预防:
①保持投饲量适中,操作时对鳗体动作要轻柔,勿造成紧迫因素从而使鳗鲡体表黏液增生脱落。②定期投喂抗菌药物。
6.治疗:
①提高水温至27℃,保持一周。②聚维酮碘1.5-2.5毫克升和土霉素3~5毫克/升,连续浸泡2天。③土霉素5毫克/升和福尔马林20~25毫克/升,连续浸泡2~3天。④含氯消毒剂或二氧化氯连续浸泡2-3天。在上述处理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1%~0.2%抗菌药物,如土霉素或氟苯尼考等,连续投喂一周。
丝状细菌病1.病原或病因:
丝状细菌病( leucothrix disease of eel)病原体为丝状细菌中的毛霉亮发菌( leucothrix mucor)。由养殖池水的水质长期不良而引起。
2.主要症状:
病鳗主要表现为单鳃呼吸,食欲不良,体色加深,体瘦。投饵时对饲料反应不敏感。解剖观察,主要症状为鳃丝黏液增生黏脏充血,鳃血窦增加,部分鳃瓣顶端棍棒化。有时鳃瓣顶端溃疡丝状菌附在鳃的表面或黏脏处。内脏表现为肠道无食物或极少食物,肠胃萎缩充血,肝脏一般正常,胆囊肿大,脾脏、肾脏等正常,鳔充气、充血。病鳗随着水流正常游动。
3.流行及危害:
养殖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发生率高,日本鰻鲡较少发生。主要流行于越冬期、越冬后至春末及初夏季节。在越冬期换水量少,搬池次数少的养殖池发生率高,尤其发生于池底已老化的砂石底质的养殖池。一般不引起死亡,但严重影响鱼体正常呼吸,从而影响其摄食生长,长期不摄食鳗鲡其肠胃萎缩,即使到了环境适宜季节,也难以恢复其正常投饵量,从而使大量鳗鲡达不到商品规格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4.诊断:
取鳃制成水封片观察发现大量发丝状细菌可确诊。①翻新老化养殖池底。②越冬期保持适宜换水量和放养密度。③越冬期要注重排污。④设置栖息台以避免鱼体钻入恶劣环境栖息。
6.治疗:
①高锰酸钾1.5~2.0毫克/升全池泼洒,2小时后大换水,硫酸铜0.5毫克/升泼洒,隔天1次,连续2次。②有机铜制剂全池泼洒,连续2天。处理后及时注意池底及水质调节,加强排污,恢复鳗鲡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利其食欲恢复。
日本鰻鲡腐皮病1.病原或病因:
日本鳗鲡腐皮病(skin- rotted disease of japanese eel)病因至今不明,疑为由嗜低温细菌引起,但在发病鳗鲡肌肉内也发现有真菌的存在。
2.主要症状:
发病鳗鲡体表黏液起初局部斑块状增生脱落,随病情发展,病灶逐渐扩大、加深,裸露出真皮组织,此时病灶呈白色;表皮内肌肉出现溃烂,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皮溃破,腐烂肌肉外露。发病鳗鲡肠胃无食物;肝脏、胆囊肿大,颜色变浅;脾脏胂大,颜色加深;肾脏肿大。
3.流行及危害
本病为近年新发现的疾病。流行于低温季节,一般于水温低于20℃的12月至翌年5月流行,流行高峰为1-4月,当水温高于23℃时本症基本不发生。本病近年在诸多日本鳗鲡养殖场均有发生,传染速度快,引起的死亡率高。
4.诊断:
凭外观症状诊断。
5.预防:
①越冬季节保持养殖水温23℃以上。②操作鱼体时动作要轻柔,勿使鳗体受伤。③如有选别或盘池,应及时进行消毒预防。
6.治疗:
①升温至23~25℃,保持7~10天,如有真菌感染,应结合升温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处理。②升温后,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或盐酸土霉素+三黄粉+五倍子药浴浸泡病鳗36~48小时。
时光飞逝,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希望几天为大家带来的:鳗鲡养殖期间赤点病、丝状细菌病以及腐皮病的防治,能够帮助到喜欢养殖鳗鲡的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下次再会!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