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减、预售、领券返现……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预售大幕已经拉开,各商家纷纷推出优惠活动来吸引百姓。消费者们也开始精打细算,琢磨着如何能让自己最大程度省钱。然而眼花缭乱的促销背后,一些诸如“先涨价后打折”等消费陷阱也屡见不鲜。消费者们慢慢发现有些商家诚意不足,套路有余,表示“不会凑购物节的热闹”。
先涨后降、明降暗涨,属于“套路之首”。不少消费者对比过平日里和“双十一”促销后的价格发现,一些商家在打折活动中“作假”,声称折扣力度空前,实则猫腻重重。热衷于线上购物的长春市民吴女士表示,自己之前看中了一件大衣,便加入了购物车,准备在“双十一”时入手,却不想就在活动即将开始之际,该大衣价格大幅上涨,就算加上折扣,也不过比之前的价格便宜了几元钱。无独有偶,长春市民何茜之前关注的一款洗鼻盐也从128元涨到了148元。“凭我多年的网购经验,当天的活动也不会太划算。既然差不了多少钱,就没必要非得购物节时下单,还不如躲一躲物流高峰呢。”何茜说。
同时,一些商家会把商品标价翻到原价的几倍,再借助“抄底价”等噱头卖出,实则最后价格与与原价相差无几,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占了很大便宜,其实并不然。
“凑单”也是商家惯用的促销方式的一种。“满100减10”、“满1000减100”,这样的活动看似优惠力度不小,然而却令消费者们不知不觉为“凑单”而买了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有些店铺会在商品定价上做手脚,不论消费者怎么搭配,都会比凑单满减的金额少几元钱。而就是为了这几元钱,消费者们不得不去再买一件价格远大于所差金额的商品,实际上还是商家赚了。”对于线上购物颇有心得的长春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
此外,“特供产品”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陷阱。许多产品在线上店铺的标价比实体店要低很多,并通常用小字标注了“活动特供”“双十一特供”的字样,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原来某些商家所谓的“特供”,就是假货或者残次品,网上的图片与实体店商品看上去并无区别,实则质量要差上许多。
近年来,除了“双十一”购物节之外,电商平台几乎每两三个月都会举办大型的促销活动,像“6·18”“12·12”等活动也深入人心。频繁的促销“轰炸”或多或少让百姓产生了“审美疲劳”。一些消费者还笑言:“商家的促销活动太过复杂,普通百姓很难算明白。看来没有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购物节了”。
专家表示,消费者购物时要回归理性,以自身需要和产品性价比等因素作为首要考量,切勿被商家的促销手段迷了双眼。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