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兰 姚易根 李旭平
34岁的“80后”杨建珍,按说是“养尊处优”、不谙农事的,但在新干县大洋洲镇程家村委会湖边村村民们眼中,她非常了不起——她不但能驾驶插秧机、悬耕机等农机,而且开“飞机”开得特别溜。
9月28日下午,在新干县大洋洲镇一片稻田旁,杨建珍正在娴熟地操作控制器,上传作业信息数据。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她轻轻一按启动键,一架“飞机”就腾空而起,穿梭在稻田上空,给晚稻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据杨建珍介绍,她开的“飞机”是植保无人机,这款无人机能装下10公斤药水,飞行一次能完成近10亩稻田的作业量。
“开‘飞机’是个细致的技术活,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后果很可怕。”杨建珍说,她是在北京天途学习了整整两个月才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飞手”。“首先认真测绘好施药区域内的障碍物,以免无人机被撞损;精准配药,避免堵塞喷头,保障喷洒均匀;蓄电池要充足电,以免因电量不够而掉机、损机;注意起飞,降落时10米内不得有人员、车辆,甚至牲畜经过,确保飞行安全。”对于这“四要素”,杨建珍铭记在心。
“以前得背着一桶一桶药水在稻田里赤脚走,现在有‘飞机’替我背,你看,站在田埂上就能洒药。”杨建珍说,现在种田干农活轻松多了,原先一亩地人工喷洒需要20分钟,使用飞机才不到2分钟。
从只会做饭带孩子的农村小媳妇演变为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飞手”,从传统人工耕作模式晋级到高科技耕作模式……杨建珍所经历的变化始于哥哥杨建军牵头成立的新干县嘉腾农机服务合作社购买的10架植保无人机。
杨建珍说,哥哥的合作社成立了“姐妹飞防队”,由她和段小燕、杨水银三姐妹组成。“姐妹飞防队”不仅解决了合作社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也为“女飞手”们带去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一年忙几个月就有5、6万元的额外收入。”“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了,会一直做下去,我们过上的幸福生活,是它们的‘功劳’。”杨建珍对未来充满憧憬。
像杨建珍一样,越来越多的新干农民有了一个新的职业——“无人机飞手”。在新干县界埠镇廖圩村,承包了400多亩农田的村民廖根华很轻快。据他介绍,喷洒农药、喷施叶面肥全部使用植保无人机,其他诸如插秧、收割等作业早就实现机械化操作。
一架“飞机”一天作业面积达300亩,是人工作业量的10倍。杨建珍所在的“新干县嘉腾农机服务合作社”目前已在合作社成员中培养了三名“女飞手”,并为当地60多名农民开设了无人机培训课程,不少人通过学习已经能够完全上手操作。
新干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稻米加工强县,利用技术手段预防和消除作物病虫草害是当地实现粮食丰产增收的重要环节。2017年,新干县被列入江西省无人机补贴试点县,农机合作社成员每购买一台无人机补贴1.7万元,并享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每台3.4万元,同时新干县还争取到无人机每次每服务1亩农田便可享受10元以内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30多架植保无人机,28家飞防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00多名飞机手。
“农民看到了效益和实惠,就更愿意接受了。今后如果全用上植保无人机,传统喷雾器就得‘销声匿迹’了。”杨建军说。
责任编辑:王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