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家勤(贵州省贵阳市园林路 108 号李秀凤转,贵州 贵阳 550005)
受环境、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休闲养中蜂面临蜂弱、群小、蜜少的困境。本人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我用方氏组合框加高体箱养的 2 群蜂就有效地缓解了这些难题,本文说说这方面的体会。
笔者的定地小中蜂场周围,因城区扩建而大片的蜜粉源植物逐年消失, 30 群中蜂如今只能维持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近 2 年来我干脆就把中蜂当宠物饲养。但有 1 种蜂箱和巢框内的蜂群例外,每箱每年还可割取 5 kg 左右的“巢蜜”,那就是“接节框 + 高体箱”。
由于蜜粉源的大量减少,老式的活框箱内每框梁下只有 3~5 cm 的存蜜,如果摇取这些窄蜜框则劳动强度大而且产量低,一旦遇到连阴雨天气,还会造成蜂群缺粮和秋冬季的蜂群飞逃,更可怕的是开箱时间长了会引起盗蜂,所以对这些窄蜜框我都放弃了取蜜。对蜂群的日常管理也只进行老旧脾更换和打扫卫生,说白了就是不图任何报酬把蜂群养起来,每天看着“精灵”们进出忙碌也是别样的享受。但是有 2 群蜂因箱、框异样情况就大不相同,那就是过去用于试验性仿造的方氏组合箱与框。这 2 群蜂每年春秋两季蜜粉源较多的季节里,可累计割取 5~6 节封盖蜜,每节约重 0.9 kg。对割下来的这些“巢蜜”不管自食还是送人,都非常受欢迎。同时蜂群又能积极地造新脾,所以蜂群强,基本上不分蜂。割蜜的操作过程既快又简单清洁:当看到封盖蜜装满框的第一节时 (大梁下二横头板间),就将这个框脱蜂后提出箱,解开绑扎大梁以及一二节之间的捆绳或铁丝,沿一二节之间用快刀直线割开,再把大梁从第一节上割下。当第一节完全割离后,见图 1,立即把大梁捆绑在原第二节的顶端,并在原第三节的下端接绑 1 个空节,这时割蜜后的框又恢复为 3 节的整框,可立即送回箱内,蜂群会很快把巢脾固定在大梁上并继续向下造新脾,从而完成割蜜过程。
方耀斗先生介绍该项发明的文章刊登在 《蜜蜂杂志》 2009 年第 2 期 24 页上,标题是 《逐步完善中的中蜂组合箱》,叙述得很详细,一看就明白易仿制。我是根据方氏发明,结合贵阳当地冷凉气候的特点,经过几年的试用改进后,才定型为这种接节组合框配高体固定蜂箱模式,大致做法概括如下。
(1) 接节组合框。按方氏所述,将 2 块横头板用铁丝支撑后就成为组合框的 1 节,再将框的大梁和 3个节捆绑在一起,即成为接节组合框,见图 2。为防巢虫蛀食和结茧,框的上大梁用杂木板做成。横头板用楠竹的根部较厚的竹片制做,宽度均为 2.5cm,横头板长 11 cm,支撑横头板的粗铁丝用不锈钢制做,直径 2.5 mm,还可再细些,全框有效高度 33 cm,使用中 3节,整框进出蜂箱,平时开箱操作与标准箱框相同。
(2) 固定式高体蜂箱。内围尺寸 50 cm×39 cm×40 cm,可容纳 15 个中蜂框,箱的前后宽为 39 cm,这是根据中一式框大梁的长 38.5 cm 而设计的。因为过去我用的都是中一式框,摇蜜机只有 1 台,求的是全场统一配套,巢框可互调通用。在箱高 40 cm 中,离箱底 35 cm 处钉一竹条,用于承载巢框,顶部多余的约 5 cm 摆放覆布、副盖和冬季保温物用的。
(3) 巢门和通风窗。巢门口开在箱的正面左或右的一端下沿,以利外勤蜂进箱后从侧板爬上脾。在箱的另一端侧板上开有通风窗口,保证箱内通风畅快不闷箱。由于高体蜂箱是连体固定式大大增加了箱的密闭性,保温保湿效果良好,所以繁蜂快、少生巢虫。
(4) 箱顶大盖用 1 块大于箱口的建筑用竹制胶合板即可,上面再加防雨遮阳物如泡沫塑料板、草帘等。其他制做、使用、管理等均与标准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