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高校、院所研发团队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遵从市场定价,可以选择协议定价或者挂牌转让方式;科研方所得不低于转换收益的70%, 可达99%;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业,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有贡献突出的可破格评定职称;在鄂转化科技成果,在取得创办企业或投入受让企业的股份和出资比例时,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王东风介绍,一系列组合拳,从人事、财税制度各方面,打破了创新孤岛的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政策实施以来,在鄂高校院所出台相关细则38项,新创办企业243家,转化成果853项。2014年,湖北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778项,同比增长9.6%;技术合同签订数21520项,同比增长44.3%;技术合同成交额601.74亿元,同比增长43.6%。
“利益如何分配?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我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1996年修订的,王东风希望 尽快出台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权属。孙大海建议,除了军工、保密、 战略等成果之外,其他政府项目成果的处置权应该交给科研人员本身。
有人质疑,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拿着 工资,研究成果属于职务发明成果,属于国有资产,知识产权也属于 ,因此转化科技成果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北京东方硅谷科技开发院院长汪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但能成就一批“科技致富”的典型,更能让科技成果中的国有资产存量得到巨大增值,“ 可以从分红中获益。让科研成果烂在实验室、保险箱,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汪斌说。
(十三)加快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对进口肉类、乳制品、水产品、食用植物油出口国(地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开展回顾性审查。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推动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探索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和产品侵权责任赔偿制度。精心组织2015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发布“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地方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继续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制定考核方案,用好考核结果,抓好整改落实。指导地方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市县绩效考核范围。做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情况中期评估。(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契机,曝光质量突出问题和质量案件事件,加强社会公众关注的质量安全领域的宣传报道。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完善广告信用“黑名单”制度。强化违法广告案件查办工作,强化互联网广告监管,提高对新媒体广告的监管执法水平,进一步打击变相发布违法广告行为。(中央宣传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质量基础工作,为质量升级提供支撑
3月17日,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自仪股份去年净利润亏损5988万元,但其核电合同承接同比增长近300%。在核电市场即将复苏之际,其有望在未来受益。
报告显示自仪股份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102,447.16万元,同比递减4.18%;净利润-5,988.29万元;经营现金净流入实现6,657.79万元,同比增长148.79%。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情况
据报告,2014年自仪股份抓住 加大对核电项目投入的机遇,核电合同承接同比增长近300%。但同时由于国内及海外其他行业投资下降,公司其他收入有所下降,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18%。
本报告期内,自仪股份围绕加快市场适用新品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目标,实施了重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为《系统可控工业软件的开发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第三代核电站保护系统平台及测试系统研制》、《基于cmc的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研制及应用》、《安全功能的浮筒式液位计》、《第三代核电仪表与执行器自主化研制及产业化》和《核电c3/c4项目主给水旁路调节阀》。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提升公司工业控制系统产品的技术水平、拓展产品应有领域、满足国内核电事业发展要求,以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公司巩固其在“火电、核电、轨道交通”业务,推进产品和技术在新的业务领域实现应用。其中《系统可控工业软件的开发及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第三代核电仪表与执行器自主化研制及产业化》是其报告期内重点投入项目。
为贯彻落实《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本专项将按照抓住高端、突出重点、企业主体、服务发展的原则,结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沿制高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理论,攻克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并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奠定技术基础。
一、形势与需求
(一)现状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