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儿童创意美术?—于立刚美术


如果你认为“我家的孩子没有艺术细胞,不是画画的料。”“我又不想让他(她)将来当画家,用不着学美术。”那么你错了。美术教育家研究发现:儿童在10岁前都有潜在的绘画能力,像走路、说话一样同步发展。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没经过错误引导和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往往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科学的认识和引导可以帮助其健康成长。
如今,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化,如今儿童的教育产业也越来越多样化,行业也各异,儿童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美术教育,而是一种创意的美术形式来教育孩子,以引导陪伴,启发和帮助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美术相对于传统美术更有意义对于孩子来说。
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这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再教孩子了。
艺术这东西就这样,你越是急于想找它,它越是不想见你。当你不急了,神情放松了乱涂乱抹时,它又悄悄地自己找上门来,孩子的画更是如此。
没有画法的方法是较好的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较好的技巧,不留痕迹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人人都有艺术细胞,就看老师有没有开启的本事。
教给孩子一招是错误的,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的。对孩子来说,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
我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好鼓动孩子乱画。因为孩子在乱画时较能反映出他的个性。从中可看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孩子是一个做事严谨有条理的人还是一个办事热情、快刀快斧,画十分种就完事的人。当你了解了这些后,就好“对症下药”了。
孩子们好的作品大都是“乱七八糟”的,一般家长把这类作品称为“乱”,但专家们却把这样的画称为生动、有创见、有灵气。
辅导老师的工作并不是把好多看似很乱的绘画方法统一起来。相反,而是怎么保护好、发展好孩子的“乱画”,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把“乱”做到较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情绪得到了释放。帮助孩子完成一个痛快的绘画过程。
儿童在画画时乱涂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这正说明孩子是无拘无束的。我以为,在孩子初试绘画时,在教学上应“先放开,后治理”在“乱中求治”,而不是一开始就给规矩。
不要让孩子画简笔画。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习惯动脑筋了。简笔画抑制了孩子的想像,有碍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
孩子们把画画得“乱七八糟”和纯粹意义上的乱涂乱抹是两回事。前者是孩子情感的自然喷发和倾泻,后者是单纯的游戏和玩耍。
孩子的画,画得像的不一定好,好得不一定像,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体验的就是好作品。
孩子们画画是从不怀疑自己技巧的,他们没有不能画、不敢画的东西。再复杂的人物景象,只要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就会变的简练起来;再简单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画出来,就会变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儿童画。
儿童画画时往往是漫不经心、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般家长把这种现象称为不认真、不仔细,实际上这正是孩子画画时的不错状态。
用传统方法教孩子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画得很像,但这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是被动接受。新的教法是孩子按老师的启发构思画面,教师在辅导时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发展孩子的想象,是主动学习。立竿见影容易,发展想象难。被动接受容易,主动学习难。这需要家长有个辨别能力和在认识、观念上的提高。
在家辅导时启发孩子是对的,安排孩子画什么?怎么画是不对的。比如画一簇花,家长只能告诉孩子这些花的颜色、造型和叶子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须自己去看。不能告诉孩子这个花瓣是椭圆形,那片叶子是红色的,中间有黄色的叶筋,叶子边缘还带有许多锯齿齿。家长把看到的结果都告诉了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加强孩子的整体记忆能力,培养和锻炼孩子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加强孩子与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掌握多种绘画技法的特点与绘画形式,学会认知与应用色彩的冷暖对比, 两种以上色彩之间的调和,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学会用夸张变形、拟人化、抽象、象征等的手法表现出自己所感、所知、所想的事物,加强创造能力。
初步理解物体的遮挡、纵深、远近、虚实等关系以及物体的空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