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有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尽管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农业仍是首当其冲的用水大户,也是极具节水潜力的行业。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成为我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推动节水农业走进田间?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节水农业典型区域和业内专家。
加快推广节水灌溉
“解决水资源危机,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节流应为首要途径。”水利部农水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测算,全国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年平均在3400亿至3700亿立方米之间,如能提高10%的利用率,就能节水300多亿立方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6%,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2,也就意味着48%的水被浪费。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与水资源节约保护、有效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粮食可靠的角度看,推广节水灌溉也尤为紧迫。现在1立方米的灌溉水可以生产1公斤的粮食,低于发达国1:1.2至1∶1.4的水平。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节水领域首席专家高祥照说,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而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5,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尚难有效遏制。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显示,全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农业用水面临的挑战更大。
“对采取措施仍不能满足灌溉和退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地区,要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用水需求,甚至合理减退灌溉面积。”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冠宇说。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喷灌、微灌等有效节水技术被引进并推广。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效节水灌溉面积2.14亿亩,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2%。目前,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有2000多家,形成了年生产3000多万亩节水灌溉设备的供应能力。
政策杠杆大有可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肯定要增加成本和投资。党高兵说,特别是对于喷灌和微灌而言,亩均投资超过1000元。这样的投入,让农民完全负担下来有些困难。
鉴于有效节水灌溉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财政资金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以来,我国投入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每年达到34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投资的3.8倍。据介绍,对于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央财政补助西部地区80%、中部地区60%、东部地区30%,同时要求地方财政补助剩余部分,农民只适量投劳,负担较小。
李清武是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负责人,联合体目前流转的土地面积达4000多亩。在他看来,使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省水,也能省地、省时、省工,产量还能提高。相较于增收来说,投入节水灌溉的成本显得很划算。
“相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需要更强烈,也更有动力。”高占义认为,节水灌溉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相辅相成,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节水灌溉是大势所趋。
目前,财政资金对经济作物节水灌溉的补贴要比粮食作物小,但因为经济作物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加之设施农业本身对灌溉方式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区,经营者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天津生宝谷物合作社主打草莓和绿色蔬菜,3年前,合作社投资92万元,打2眼深井,铺设低压输水管道12公里,新增有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合作社经理顾靖说,工程建成后,改善了灌溉条件,每年节水9万立方米,果蔬的品质也有了提升,算下来每年可增收80万元。
农业节水的实现,还需有力的外部机制引导。闫冠宇建议,一方面,可以出台鼓励节水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山西的一些地方实施了初始水权分配的方法,对灌溉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节约下来的水量归自己,并可以实现转让,以此鼓励农民节水。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约束粗放的农业用水行为。
如您有其它方面问题,可垂询: 直接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城门街211号二层店面
联系人:祖先生
电话:177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