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古往今来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山密林中,生长着一种“春苗如翠,秋实似火”的植物,民间谓之神草。千百年来,关于这种“神草”的许多神奇故事一直被万口传诵:
     猎手不慎坠崖,股骨折断,万般无奈之际顺手扯下一株“神草”嚼烂,敷于骨折处,片刻之后居然能拄着硬弓步行回家;
     石匠的脚被石头砸伤,疼痛难忍,呼天不应,遂将“神草”捶烂包于砸伤处,马上血止痛消;
     一名血崩的产妇能够从死神的手中脱身也全赖一把“神草”;
     “神草”愈合伤口就像牛皮胶粘合木头一样,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神奇功效,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草”。事实上,这种被人描绘和形容得大是奇绝,在风月山水间足以挽云留霞的“神草”,就是三七。
     其实,三七作为一种疗效明显的药用植物,在为汉族当做传统的中药之前,曾长期流传于云南和广西交界的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彝族等)民间,而后随着民族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军旅、商贾的传播,才逐渐进入了中原地区。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大多尚不知道三七为何物。
     在清代,三七一直被列为地方进贡朝廷的珍稀物品,源源不断的流入宫廷,其珍贵性可见一斑。
     到了民国初期,人们对三七的药用价值有了更为广的认识。民国初期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淤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肠中腐烂,浸成溃疡。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疼痛者,敷之可消”,这些记载阐述了三七的功效作用。
     20世纪初,随着三七在民间的使用,人们在明了三七“生打熟补”药理的基础上,创出了“参茸桂七”之说,将三七并入名药之列。
     而到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期,三七“生打熟补”的药理被民间运用。
     继而在20世纪90年代,广西民间中药医生李振光深入文山、广西的壮族聚居地对历代使用三七的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研究,并对其药性做了更加可观和详细的总结。
     直到2002年7月3日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全国38名专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会议,审查文山三七的使用、栽培历史,确认了文山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并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6年,成都市康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药监局gmp认证,依托现代科技,首家引进世界先进全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中药材磨粉工艺,改变中药饮片使用模式,将文山三七磨成细粉,粉粒径达200-1000目,其溶出度是汤剂的五至十倍。至此,传统中药材三七在现代科技中有了新的定义,为人类健康更好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