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来源: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ker-gawl.) haw.,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2]
性味归经:苦,凉。
用法用量:鲜品1~2两;外用鲜品适量,去刺捣烂敷 。
刺内含有毒汁,人体被刺后,易引起皮肤 疼痛,搔痒等过敏症状。
功能主治:清热 ,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 。[2]
许多 已开始用仙人掌 动脉硬化、糖尿病和肥胖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仙人掌所含的维生素能抑制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并可以减缓对葡萄糖的摄取。[4]
名家论述
仙人掌在中国做为药用首载于我国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该书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 ,清热 ,消肿止痛,健脾止泻, ,可内服外用 多种疾病。清代刘善术著的《草木便方》中记载,仙人掌苦涩性寒,五痔泻血治不难,小儿白秃麻油擦,虫疮疥癞洗安然。
《本草求原》载:寒,消诸痞初起,洗痔。
《陆川本草》记载有 ,排脓生肌的作用,用于 疖肿咳嗽的 。
《岭南采药录》记载:“仙人掌焙热熨之,用于 乳痈初起结核。
《闽南民间草药》中说,用仙人掌鲜全草适量,共捣敷 ,治透掌疔。
《广西 》载:仙人掌止泻,治肠炎腹泻。
《闽东本草》载:能去痰,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治肠风痔漏下血、肺痈、胃病,跌打损伤。
《湖南 志》记载:仙人掌消肿止痛, ,祛湿退热生肌。
《中国药植图鉴》记载:仙人掌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煎水服,可治痢疾。《分类草药性》载: 气痛,消肿毒,恶疮。
《贵州民间方药集》载:仙人掌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 。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 疔疮肿毒的作用 。现有报道除用于痢疾、 、胃痛、肠痔泻血外,还用于肾炎、糖尿病、心悸 、动脉硬化、 、肥胖症及肝病的辅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