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过后 军医送来传染病防治指南


洪涝过后 军医送来传染病防治指南
近期我国湖南等地相继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认为,洪水过后,尽管目前灾区均未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但灾后的卫生防病工作丝毫不能掉以轻心,需严防传染病的滋生和蔓延,重点做好饮食、饮水、环境和皮肤卫生。秦恩强表示,具体来讲是要做到“四要”。
一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灾区现在正值夏季,食品很容易受到污染,饮食卫生非常重要。不要食用被水淹过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不要用非食品包装袋和容器装运直接入口食品。另外,要加强餐具的 ,把洗净的食具放在沸水中,煮沸5分钟。也可按1千克冷水加1片或1匙漂白粉精的比例配制 水,需要注意的是,配制 水不能用热水,以免漂白粉精中的氯气挥发失效。
二要加强环境水源 。要及时修复被洪水淹没的公厕、垃圾收集站点的设施,并进行 处理。对水灾致死的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污染,相当简单、相当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同时还要保持水具洁净。水源浑浊时要进行混凝沉淀,使水澄清,不明来源的水相当好使用消毒片 。
三要及时消灭灾后蝇鼠蚊“三害”。大雨或是洪水过后,苍蝇、老鼠和蚊虫开始大量繁殖或出动。灭蝇,应垃圾死角,彻底苍蝇滋生地。灭鼠,可采用鼠夹、粘鼠板等,切记千万不要使用剧毒鼠药,此时多水,使用剧毒鼠药易引起难以估计的后果。灭蚊,关键是房前屋后、院落内盆罐等处积水,疏通沟渠。再生资源收集点是重点单位,可采取菊酯类四要警惕各类传染病蔓延。
四要警惕各类传染病蔓延。洪水退去后一周左右是传染病暴发高峰。相当易暴发的是肠道类传染病、接触类的传染病和病媒类传染病。对于肠道传染病来说,相当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保障饮用水的洁净卫生;预防接触类的传染病要勤洗手,不要和他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具;对于病媒传染病来说,相当重要的是蚊蝇滋生地,准备蚊帐、杀虫剂等减少蚊虫叮咬。
此外,秦恩强还特别指出,湖南等地所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破伤风的高发地带。长时间在水中浸泡,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涉水时,一定要涂抹防护油膏、戴手套、穿胶靴、扎紧袖口裤腿,避免划伤肢体,并有效管理好被淹的家禽和牲畜。如果在洪水中被杂物划伤,要先使用干净水充分清洗伤口,伤口上可能附着的污物,之后尽量保证伤口干燥,使用碘酒或其他消毒用品对伤口 。如果是大型的、需要缝合的伤口,则应该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处理。
相关链接:七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洪水脚”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创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渍、糜烂,甚至皮肤剥离,这种病在洪水期间大量发生,被俗称为“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 、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可以发展成败血症。
防治措施:
1.下水劳动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l-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限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
2.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环境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
3.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
4.外用 。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炉甘石粉或5%的明矾炉甘石粉涂擦,也可用10-15%的明矾溶液或3-5%的食盐溶液、龙胆紫泡脚。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 。
虫咬性皮炎
盛夏季节,洪涝期间,昆虫生长繁殖加速,由于抗洪救灾,野外作业增加,易发生虫咬性皮炎。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长统靴,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 。一旦被咬伤,可用2%的冰片,5%的明矾炉甘石粉洗剂,或市售清凉油、风油精涂擦 ,可用皮炎平霜 。还可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等抗过敏 。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水灾后,疫区水源污染,血吸虫尾蚴泛滥成灾,一旦这些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就引起局部炎症。一般在下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部位以浸入水中的小腿、踩部、前臂等处多见。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 、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大至黄豆大红色 或疤疹,周围有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十分瘙痒。
预防本病主要是作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20%松香酒精等。 以止痒、 、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樟脑酒精。全身 可内服抗过敏 。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 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苍蝇、蜂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发病,又可传给其他人。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搞好“两管一灭”(管理水源和粪便,杀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灾区特别要保护好水源,不要随地大小便,厕所离饮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离。饮用水要 ,不喝生水。不在苍蝇满天飞的地方进食。瓜果要洗净,生吃去皮。阻断“粪——口”感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区及环境卫生。
2.提高人体抵抗力,根据需要可选用预防用疫苗,如伤寒、甲肝疫苗等。
3.控制传染源,管理好患肠道传染病的病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蚊子是传播乙脑的元凶。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人、畜后,含乙脑病毒的血进入蚊体,当叮咬另外的人或动物时,疾病就传播开来,好发于蚊子孽生高峰的7、8、9月,也是洪水泛滥的时候。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可以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注射乙脑疫苗预防本病。
钩端螺旋体病
老鼠、狗、猪都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洪涝黄”)的主要传播者,尤其是老鼠。在稻田、池塘、小河沟等地鼠类活动频繁,排出带钩体的尿污染田水、池塘、土壤、水稻、荒地,在暴雨、洪水成灾时,污水泛滥,人们在劳动、抗洪中接触了含病原的水,钩体就可通过皮肤、粘膜进入人体,造成钩体病的传播。
预防钩体病的关键是灭鼠、防鼠和家禽圈养;在本病流行地区、流行期间和洪水泛滥时不要在池塘、水沟中游泳、嬉水;在流行地区下田劳动时应尽量穿长统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简称“急感”,是由于人体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引起宿生(人、牛等)的一种急性全身性疾病。
预防血吸虫的关键是:一是认真查灭易感地带钉螺。疫区在洪水漫滩之前,采取氯硝柳胺喷洒、浸杀、土埋等措施灭螺;二是强化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厕所应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区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对防洪抢险等必须接触疫水的应涂擦皮避敌、邻苯二甲酸二丁脂油膏、15%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剂等防护药品,4小时左右间隔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