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暨第三届后世博研讨会

“2015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暨第三届后世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研讨会”2015年1月,上海市委公布“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牢牢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目前,上海建设用地已到“天花板”。截止到2014年,全市建设用地已达3124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为46%,远远超过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建议提出,“十三五”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到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红线,比原来的规划目标减少41平方公里。未来五年,上海新增建设用地只有约60平方公里。当地上空间接近饱和,专家对于城市开发提出了另一个方向——开发地下空间。
  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地下空间建设对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影响深远,相关的建设运营理念和技术趋势以及政策壁垒等引发了行业 关注。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唐士芳表示,从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对大城市来说,尤其是在市中心黄金地段,尽可能开发地下空间是通行做法。后世博的总体定位很高,原来的世博园区要成为上海21世纪标志性的公共活动中心,寸土寸金,合理开发尤为重要。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程度已然成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然而发展地下空间仍然遇到多重困境,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持续推进地下空间建设开发技术、理念及制度建设层面的思路探讨,推动世博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经验的探讨及复杂问题的研究,加强地下空间业界各方面的联系,提高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水平。2015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暨第三届后世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际研讨会将在前两届的发展基础之上,继续打造国际性高端论坛,带领行业打破困境,迎接新机遇。
本次大会由上海世博发展集团主办,聚集行业内300多名政府、业主、规划院和设计院、施工方等专家学者,通过上海等地下空间开发的案例,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必然性、重要性、对城市的意义、以及如何规划实现大型地下城市,并就现阶段地下空间建设开发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建设规模、规划限制、交通人流、运维等,影响地下空间建设发展的技术问题做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对行业的影响
   成为地下空间国内业主与施工单位、供应商的沟通桥梁。成为汇集行业信息,展现国内行业实力的风向标。论坛发布数据真实可靠,被国内外行业研究机构认可。
   本次会议对社会的影响
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网、城市导报、建筑时报、《中国市政工程》杂志、《绿色建筑》杂志、中国bim门户等大众媒体与行业媒体对论坛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12月17日上午,大会以主论坛和圆桌讨论开启序幕,当日下午又以专题论坛形式持续演讲探讨。整个演讲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全产业链的各环节,探讨地下空间整合规划、设计、统一建设、运营及信息化管理等各个阶段,交流共享高性能绿色材料及设备等方面的多项核心技术,而且高瞻远瞩的提出地下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地下安全的预防及重要性,此外,结合社会热点,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关系也受到各路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小编了解,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葛清,上海市政总院的副总工程师王恒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王卫东、执行总建筑师徐维平,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杨秀仁,深圳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所长顾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定,北京市城市规划院石晓冬副总规划师,清华大学祝文君教授, 行政学院佘廉教授等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世鸣,地下工程系副主任丁文其、谢雄耀, 专家朱合华、袁勇、束昱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韩传峰副院长出席,并在会议中作了主旨发言。
在第 会议的最后,小编听取了来自毕埃慕(上海)建筑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敏的专题汇报。林敏董事长介绍了毕埃慕在地下轨道交通领域获得成果,展示了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bim应用技术。从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包括了现场仿真建模、管线搬迁、管线综合碰撞检测、工程量复核、施工筹划仿真模拟、三维激光放样等内容,并在该会议上开创性地展示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bim运维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