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7bimdata.com王君峰: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应用实践bim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软件技术,现在它不断地融入到我们整个的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当中来了,特别是我们 这个论坛的主题是跟装配式相关的,我们会发现它跟bim确实是浑然天成。做bim越久,我会发现对它的理解就越窄,因为它越来越大了,我们怎么去思考,我们怎么把bim慢慢地作为我们产业化背后的支撑力?
一提到装配式或者提到住宅产业化一直回避不开这样的话题,比如工业4.0、向工业化学习、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要推动产业化,其实是希望把造房变成流水线的模式。去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有了工业4.0的概念,我的理解或者我的感受来说,我们现在整个造房子的这个事儿,建筑产业可能还在2.0之前,在1.5的年代,我们离4.0还很遥远。可是,我们在往这个方面发展的时候,包括我们说制造到工业4.0,背后都是很多信息化的技术在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产业化首先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形式去实现它。我们看到产业化的方式,我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在改变了,我的很多工序要提前了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前的预计来把它给预测出来,我们背后说的bim的技术,或者看看制造业所做的事情,在生产之前把所有的工序模拟,模拟好了之后,下料、配送、生产等等全部把它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这是我们迈向4.0的背后一个技术基础,当然后面又加入了智能化、云计算把它升级上来。
我们从产生的建筑产业到产业化的领域来说,我们说像汽车一样造房子,它背后的很多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希望通过it化的手段帮助我们提升。十年前bim到中来来的时候,它是随着软件一起进来的,我们认为bim可能就是用不同的软件来实行模型。而且那个时候随着这个软件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把它放在设计领域,我们认为bim可能是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形体设计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能够把我们原来做得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得相对比较简单,我们认为这种模型是bim的基础。但是后来bim这个词变成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当然bim这个词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其实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从学术中提出来了,理论上发展了很多年,我们现在是给它应用起来了。
特别关注bim和产业化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通过bim的手段,我们很容易把经验累积下来。为什么住建部会三番五次出台文件来推动它的发展。bim到国内的第一年,住建部发了第一个文件,只是说它好,没有说怎么做,然后2014年《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在2015年6月16日《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把bim融入到管理过程中去,通过数字化的模式、bim的基础、管理的系统帮我们管理好,这应该说是作为相当基础或者“十三五”期间作为bim的理解来讲,一个相当为准确或者相当为正确的方向。再把bim当成一个独立的团队,开始嵌入到整个施工的流程当中去,比如安全施工管控,通过bim可以做很多的管理,开始往这方面走。
装配式中的bim应用价值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不是一个模型的结果,更多的是要放到过程中去。既然bim有这么多好处,它给我们装配式或者产业化中带来相当直接的好处在哪里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从地产管控的角度看bim的案例,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通过bim的方式,更多的是在利用它的可协调的原则,把很多未知的条件提前协调好,把没有发生的风险提前协调好。可以做到先试后建、指导安装,bim可以让我们做到先试后建的方法,包括拆分,我们可以在里面试验模拟。bim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特性,bim不是模型,它是信息,它可以不断地扩展,如果在时间进度的调度下可以称之为4d的进度,通过bim把产业化做得更加 。
严格来讲bim还是一个计算机的方法,不可能通过bim就解决了漏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bim节约10%的成本,但是它一直是我们不断改进的管控指标,让我们有能力把下一步产业化做得更加完善和更加有效益。因为我们要形成标准化的内容,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把我们试错的成本降低掉,实现精细化的开发、精细化的管理。我在bim中看待它,或者通过这个角度思考它的时候,把可能的风险找到。
bim可以粗,可以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从使用空间来控制一切,这是一种控制的层面。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可视化的信息模型,我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里面出现。因为我们有了bim的构件,下一步就可以直接做运输、加工的持续、现场施工的安排,可以通通地在里面做模拟,运输的组织、生产的进度管理,都可以在里面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