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肃正一直在关注关于碳排放、碳交易等绿色环保项目。厦门肃正关注的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向我们解说:中国正处于西伯利亚—蒙古特大增暖区的下风边缘,是受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所致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区域。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中国科学家肩上不容卸下的使命。
科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编制中国自己的碳排放清单。这既是掌握与管理我国碳排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依据。在国际谈判桌上,一张科学、严谨、有说服力的碳清单能大大提升话语权。
“排放清单任务群”基于我国能源消耗、自然过程、土地利用及畜牧业等特点,构建了能源消费与水泥生产排放、土地利用与畜牧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自然过程碳排放的实测系统,再加上一颗冉冉升空的“碳卫星”,形成了天地一体化的碳排放核算和监测体系。
“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对国内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气候敏感性任务群”充分研究了过去时期的气候变化,用更丰富的资料和更严格的分析方法建立起全新的温度变化数据序列,并发展完善了中科院气候系统模式;“影响与适应任务群”在深入分析历史记录的基础上,评估未来50年内典型地区重要产业经济、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绿色发展任务群”则着重于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碳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权衡的战略、制度设计和调控政策。
吕达仁解释说,专项涉及了遍及全国的温室气体、气溶胶排放、生态固碳调查测量与分析,需要得到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各类精确数据,并采用国际先进的观测仪器、观测与分析方法和规范,得出国际科学界认可的科学数据和统计结果。这是一项宏大且极为繁重的科学工程与调查。
以气溶胶地面浓度观测网为例,研究者共布设了20个一级观测站和16个二级观测站,其中不乏一些地处西藏阿里、珠穆朗玛峰等偏远地带的站点。有些位置过于偏僻的站点,人力紧缺,不时还会发生突然断电等意外,都给项目的开展造成了重重困难。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研究员魏伟告诉记者,在推进“能源消费与水泥生产碳排放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走进众多企业,进行测试和调研。如何争取企业的积极配合,是项目中关键中较有挑战性的工作。项目启动之初,在中科院的支持下,项目组积极联系了地区发展改革委等众多部门。
迄今,碳专项的相关成果已经开始影响决策,并为我国参与气候谈判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支持和有价值的建议。在碳专项的带动下,重点研发项目纷纷立项,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后续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