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资讯:农业无人机的植保利还是弊

       
     植保无人机顾名思义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该型无人飞机有飞行平台(固定翼、单旋翼、多旋翼)、gps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技术和产品性能参差不齐,众多产品中绝少有能够满足大面积高强度植保喷洒要求的。无人机,这个数年前还让人感觉高大上且遥不可及的高端产品,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机械化的操作方式,而农业植保无人机以自动化无人驾驶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旺小编了解到,无人机给稻田喷药时,由于风向原因,药液飘入池塘,造成池鱼死亡……,无人机在农业的应用,重点是植保环节,连续几年来也是得到了 相关部门的极力推广,市场发展迅猛提速,在传统农机市场持续走低的下滑声中,显示出较旺盛的成长力。在农业植保无人机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弊端和难点。     
      无人机的便携性、操控性、智能化是决定用户能否正常使用与获得良好体验的关键,制造企业必须围绕着这三点做文章。同样道理,植保无人机必须在几下几个方面加大创新,打造产品差异性:一是,创新设计,提升动力系统的续航能力;二是,优化操控,打造简单、便捷、智能的飞控系统;三是,优化性能,适应低空低量飞行,进一步提升喷雾均匀度(按照国际标准,无人机喷雾不均匀度要求是10%以下,但我国大部分植保无人机喷雾不均匀度高达40-50%),增加产品适应性;四是,对标国际标杆,学习改进,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体品质。
      由于我国地形多样、土地集约化程度不一、多种类农作物交叉种植等多方因素制约,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必须因地制宜,大型农场、合作社、农垦、兵团等土地集约化种植程度高的可大力推广,对于地块分散经营的区域要逐步推进,对于丘陵、山区地块要选择性应用,切不可一窝蜂、盲目推广,如果产品不适用,性能再好、效率再高也可能得到用户和市场认可。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不能激进,更不能搞成“运动”和“面子工程”。
     植保无人机固然作业效率高、安全可靠,但是在精细作业环节所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少,比如地形、障碍物、下雨、刮风等会制约无人机正常作业,且无人机喷药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形式,作物叶片下方受药不均匀,喷撒对象适合高秆、密植作物,局限性不小。与此同时,植保无人机作业与各地农艺密切相关,除了专业的服务组织外,企业对合作社、个体用户的培训、售后跟踪服务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再如对药剂的配比、针对不同病虫害的药剂混配等都需要进行系统培训。
     从事农业相关的人都清楚,农药喷洒人工作业必然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人,致死率约20%,这组数字触目惊心,采用无人机作业就可以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不仅如此,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据统计,以载荷为16kg的电动植保无人机为例,每天作业300—500亩,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30倍,操作手通过地面遥控器定位对其实施控制,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可有效降低资源成本。
同质化严重,精细作业多方制约第一难逃同质化怪圈,部分产品价格战已开始。
     从发展维度看,我国植保无人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据报道,我国无人机整体制造特别是在电动旋翼技术上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尤其以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更是首屈一指。而在植保无人机环节,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业无人机植保比例不超过3%,90%的手动植保机械承担着70%播种面积的植保任务,相较于发达 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耕地18亿亩、林地37.98亿亩、牧草地32.92亿亩、园地2.12亿亩,这为农业植保无人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据《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2016试发行)》一书介绍,201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695架,总作业面积426万亩;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2324架(31个省统计),总作业面积1152.8万亩,增长幅度分别为234%、170.6%;到2016年6月这一数字增长至4890架,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