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名师紫砂壶表面没有颗粒砂质感!

为什么有的名师紫砂壶表面没有颗粒砂质感!其实很多壶友一开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紫砂紫砂,应该是有颗粒状的紫砂壶才是相当正宗的。而表面光洁顺滑的紫砂壶,应该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紫砂壶。
    矿料纯度
    矿料纯度是指在练泥过程中对杂质剔除的程度,通常称为”泥料的纯度“,杂质越少的泥料制出的壶表面越光洁利落。其中铁质以及石墨为主要含杂物质,经过高温的烧制,铁质会在壶上呈现出突出的小黑点。石墨比较耐高温不易变质,而呈现出一种带拖尾的小黑点,尤其在浅色的壶身比较明显。比如朱泥壶,因为壶本身是红色的,黑色的小痣就特别刺眼,有些壶友对此往往是耿耿于怀,殊不知这些小痣也是判断一把壶是否原矿的重要标志。
泥料陈腐
  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温润,好比酒是陈的香一个道理。壶表光泽内敛、温而不燥、而且易于泡养。
陈腐的目的性很明确:水分充分渗透,分布均匀,促使泥料中的有机物腐烂提高可塑性,使一部分可溶性盐溶解于水中,被冲洗掉,使泥料更纯,促进泥料的充分破裂,使泥料松散而均匀,使烧成后的效果更好,陈腐期长的泥,用起来,壶的变化快。
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色泽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温润,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硬。陈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壶无水色,较难看。陈腐期长的有水色,较好看,经过泡养,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
砂粒目数
玩壶的朋友经常说起目数, 目数其实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细。一般来说,60目以下的算是粗的,反之则为细的。目数越大,泥料也就越细。反之,泥料的颗粒感就会很强烈。 目数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壶,壶壁上会有很多凹凸感、颗粒感。透气性好点!但是目数越小,颗粒感越强,烧制的时候容易跳砂,鼓泡、容易烧坏。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越光滑。比较好养。但是欠缺紫砂颗粒感!
常用的泥料目数一般在40-60目,目数越高的壶颗粒感越不明显,给人细腻秀气的感觉。目越低的壶颗粒感越强烈,有种粗犷豪放的气质。各种目数呈现出的味道,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紫砂泥是矿料磨粉加水制成的,紫砂坯是紫砂泥制成的,紫砂壶是坯干燥后进窑烧结制成的。磨粉时,矿料中较软的物质多以小颗粒存在,较硬的物质多以大颗粒存在。紫砂壶经过去除水分的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后,由于不同硬度的物质收缩不同,收缩小的颗粒就突兀出来,收缩大的颗粒就相形凹了下去,这是颗粒感形成的道理。
紫砂可以简单理解为黏土和石英结合物构成的,黏土较软,石英则较硬,所以,黏土和石英团结物在矿料中的构成比例,决定了成品的颗粒感强弱。
     如果矿料中区域矿物的含铁量不同,或者量不同、或者存在方式不同,矿料就会在视觉上呈现区域性的不同颜色,这就是团泥。矿料区域含铁量但成分相同,矿料会呈现单一色,但烧成品会有不同颜色的颗粒,这就是俗说的芝麻段,主要见于青灰泥。如果矿料区域成分即含铁量不同、铁的存下方式又不同,这就是典型的团泥,常见的为红麻子白麻子,其实,大名鼎鼎的底槽青,也是混生矿,只不过以铁离子存在的矿料,以类似鸡眼猫眼大的团状矿料存在。
泥料中的颗粒收缩率差别大,成品的颗粒感就明显;泥料中的颗粒含铁量差异大,成品的颗粒效果就丰富。
导致成品存在颗粒感的先天条件是矿料成分丰富,但成品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可以人为调节,主要是拼泥、磨粉的目数和是否调砂,而人为调节对颗粒感、颗粒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矿的成分单一,包括泥砂性差别和区域矿料铁含量的差别,即使矿料砂性再重,成品也缺乏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反之,即使泥性再重,如果铁含量区域不同,成品的颗粒效果也会丰富。
据此得出结论:成品的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并不在矿料是泥性还是砂性,再进一步得出结论,颗粒感和颗粒效果并不是本山料与外山料判断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际情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