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曼智造为你推荐: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制造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不论是quan 面布局“工业4.0”的德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美国还是中国正在深入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都已成为核心要素。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智能制造’,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如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应用;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应用,更离不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工匠精神’。”近日,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许红平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制造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产业大军,但中国目前非常缺乏这样的人才。
许红平指出,这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小瓶颈的制约,而中国产业大军社会地位日渐下滑,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时代发展浪潮下的产业大军“阵痛”
与当下中国产业大军社会地位不高截然相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产业大军都是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据了解,20世纪中国国营企业转制浪潮之前,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被人们称作是“工人老大哥”,八级钳工等gao 级产业工人的工资比厂长高是十分普遍的。而在当时,进入国营大厂成为产业工人,拿到终身固定劳动关系的“铁饭碗”,也是众多大学毕业生的shou 选。
“干部都希望能子女能成为you 秀的gao 级产业工人。大学生也会选择去国营大厂,少有选择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许红平回忆,大学生到国营大厂之后碰到八级师傅会尊敬地鞠躬。
在那时,大学生想要成为you 秀的设计师、工艺师,需要从基层开始锻炼,去向师傅学习,去做钳、车、磨、刨、铣、铸、锻、焊等,去熟悉设备、熟悉流程、熟悉工艺。在当时的人看来,没有一线经验和基础,是做不好工艺和设计的。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时代的发展与变革给产业工人带来了“阵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倒置”。
国营企业转制让“终身工作制”逐渐转变为“市场合同聘用制”,曾经令众多人向往的“铁饭碗”不复存在,产业工人地位快速下滑。愿意到产业一线去学经验打基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薪资待遇难以提升、工厂工作环境没有改善等问题制约了制造业的正常发展,转型升级也更加困难。
资源天平倾斜背后的“认同”缺失
如果说时代发展浪潮所带来的“阵痛”让产业大军的社会地位日渐下滑,那么随之而来的“认同”缺失则让产业大军的社会地位回归变得不易。
过去30多年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驱动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曾经作为制造业基石的劳动力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天平发生倾斜。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白领类型的工作,蓝领工人这一职业甚至成为更多年轻人无可奈何下的选择。这一期间,农民则成为了产业工人zui主要的转化来源,这也让产业工人整体素质难以有效提升。
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55.2%的受访者指出技术工人面临社会认可度不高的
困境。
“长期处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工人职业越来越不被认同。”许红平表示,家长不愿意子女去当工人、年轻人自己也不想当工人、甚至于很多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院校都自认为培养的人才低人一等。
许红平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到工厂以后直接想进办公室工作,虽然在学校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但缺少一线的实践经验,这是当下企业拒绝接受一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在许红平看来,当前国内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恶劣、民众对工人职业认识存在偏差等众多因素,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成为工人。不解决好这些瓶颈因素,“工匠精神”将难以回归中国制造产业。
在智能制造方面,华曼智造拥有30万种美标五金大全,2d/3d图纸在线匹配,提供一站式采购平台,供您选择,期待与您合作。
联系我们:http://www.fa-mc.com
13812005558
0510-68589966
400-189-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