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国外已 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传播到逐渐被 提及,直至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发布《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 层面的产业战略导向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而在实际运用中,当前bim技术的推广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各类有关的论坛、证书认证、培训机构、专业竞赛、软件推广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无法回避的现状是成功的工程实际案例少,大量一线的设计、施工、咨询管理基层人员不认同,在行业各主要参与主体的口牌中“叫好不叫座”。对bim技术运用的实际价值存在质疑,是当前建设行业相当具有矛盾性的“话题女王”。针对上述现状,业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意见和解决办法,本文尝试业主方的视角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为im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探索思路。
一、bim技术的应用源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建设项目团队主体分类及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方往往可分为下列团队:业主管理团队、设计团队(包括建筑师、工程师和咨询顾问等),供应团队(包括建材产品制造商、加工商和供应商等),施工团队(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和劳务方等),运营团队(包括运营方和物业管理方等),第三方咨询服务团队(包括监理、造价、融资财务、销售等)、行政监管部门。以业主作为核心建设主体,其它各类参与方围绕核心的需求,提供各阶段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按市场规则及行政监管要求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完成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建设项目的价值积累与利益分配。
建设项目的业主主要由三类构成,房地产商品市场(包括住宅、商业、产业等类别)各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公共建筑(包括基础设施、政策性住房及国有性质的各类公共建筑)则由政府主导:大型工业厂房及设施设备的企业业主。上述三类建设主体,不会只考虑建设阶段的成本,他们会更多考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与业主的诉求过去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中,虽然每个团队内部都会存在反馈环节、任务管理、设计协调和其它协作,但是团队之间分工不同、信息模糊、缺乏数据集成,各阶段信息孤岛的壁垒成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当大的瓶颈,项目各团队间的协同管理只能由业主承担;业主作为核心建设主体,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无法处理整合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的信息,只能采取传统的碎片式管理模式,为此支付的管理成本和浪费的无效成本数额巨大。从建设项目的结果来看,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业主的主导下,通过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碎片式的管理,依然跨越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项目价值的积累沿着各阶段形成了一条单向的价值链,但项目成果在总成本、效率、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留下了巨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见, 价值链割裂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建设项目业主的需要; 从利益趋动的角度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之源在于业主,诉求的核心在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保存、传递与使用,从而带来综合收益的提升。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实现信息的流动,是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基础。bim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其特点正好满足业主对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诉求bim的特点匹配诉求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国标gb/t 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是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美国 bim标准nbims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 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