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食品企业纷纷发出涨价函,在2018年伊始又开启新一轮的涨价,涨价洪水抵达消费端。
环顾四周,发现一众食品企业已经悄然涨价。
“不约而同涨价”背后的4大因素
- ➊ -
原材料大涨,食企苦不堪言
2017年上半年,达利食品的糖、棕油、面粉等原材料成本占总销售成本的54.1%,切片、瓦楞纸箱等包材成本占比为25.5%,综合成本较2016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
六个核桃的招股书中提及,2017年上半年,公司易拉罐的采购均价受其主要原材料马口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上升5.87%,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2.89个百分点至47.03%。
旺旺集团则表示,受纸箱、白糖、塑胶薄膜、马淀粉等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上升影响,集团上半年毛利率为44.5%,同比下降3.3%。
原材料上涨在方便面行业表现也比较突出。虽然康统本身没有提价,但从其今年年报中可以发现,同比利润均有所下降,一重要原因是受大宗原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老生常谈,但却是不得不谈的相当重要因素,也是大部分品牌涨价的相当直接原因。
此外,人工上涨、地租上涨、税费上涨、物流费用上涨、融资成本上涨、市场萎缩……这些利器将食品企业刺得满身是伤。
- ❷ -
政策影响,让涨价潮更汹涌
2016年,国 家的首要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去产能。2016年11月起,受环保考验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双重打击,食品企业用于环保设施改造、纸箱包装、物料运输等方面的费用节节上升。
2017年,开始了环保去产能,既然要绿色gdp,必然经历经济的阵痛期。2017年的环保风暴比2016年的更猛一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督查小组,看起来也比任何时候也更严厉些。
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将开征环保税,又要涨价了,而这一次至少涨10%。
源于环保督察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方面的压力依然未减,对生产企业来说,真是“不涨是人情,涨也是道理。”
- ❸ -
消费升级,整体市场环境变好
近几年,食品饮料行业消费升级、主流换挡的趋势非常明显。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消费者从应付生活转变为经营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逐渐降低。
作为在互联网大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90后的特点就是对价格不敏感,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直接进入中产阶级。他们的消费行为类似欧美人,没有存款,年薪是10万却可以一年花30万。
作为新主流消费人群,90后对时间敏感、对时尚敏感、对品质敏感、对精神敏感,这就为企业的产品的升级提供了契机。
- ❹ -
不是涨,而是回归
食品行业企业众多,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众多作坊式企业靠着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原材料优势在市场开启价格血战。
成长起来的90后不愿做廉价劳动力,靠廉价劳动力为生的企业将无地自容。业内人士认为,与其说是涨价,不如说是食品行业长期低价竞争回归正常的表现。
“食品行业一直处于低价竞争阶段。企业不仅在压榨员工的工作时间,也在压榨经营者的时间,有些老板甚至一年都不舍得休息1天。通过压榨劳动时间、超长的工作负荷,甚至牺牲产品的品质,来实现低价、赚取利润,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相比有着高品牌溢价能力的进口食品,国内作坊式食品低价,品质差,利润更低的时代将慢慢远去。
如何涨价
面对原材料、人工及物流成本上涨,绝大多数企业顺势采取了“水涨船高”式涨价,把企业经营的压力简单粗暴地推向了市场。导致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并逐步消亡。
涨价,有什么技巧?
- ➊ -
跳出价格本身,重构战略优势
在总量过剩的供需环境下,企业将自身压力简单粗暴地转移给市场,这种不提升价值的简单涨价,一定会导致企业的市场体系崩溃。
食品企业应该跳出价格本身,审视自身所处阶段和发展程度。在掌握定价权之前,相当主要的是企业要先行转变观念,重新设定经营目标方向和定位。如果只从成 本、毛利、涨价这些细节来考虑,企业将难以走出处处受困的怪圈。
- ❷ -
洞察消费升级背后的机会点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消费是一切行为的原点。这就要求企业洞察消费升级背后的机会点,进而从消费驱动的角度尽快探索消费升级背后存在哪些机会点。
- ❸ -
重新定位,推出新产品
- ❹ -
提高产品附加值
消费升级,新一代消费群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在乎的是精神消费,因此企业需要将品牌建设与消费需求契合,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