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只要是涉及到乡村,涉及到乡村+旅游,或者乡村+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艺术,+建设,再跟旅游融合起来,社会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整个行业拥有非常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处身一个大的背景,叫做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怎么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怎么让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得更蓬勃。专家从新的背景、新的使命、新的模式和新的方法,以及案例和实践中分享经验。
专家表示,乡村旅游面向的受众不同,研究的东西也不一样。相当初讲到乡村旅游,大家说以农家乐为主体。在一些地区,说要做乡村度假,很难摆脱做农家乐的概念,但是乡村旅游已经远远不止农家乐。
全域旅游时代,相当好的去处是乡村!
乡村旅游升级的时代背景。20年前,成都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批代表性城市,成都农家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当所有人表示,到乡村去吃一个农家饭,睡一下农家炕,已经不是星期七想做的事情,这种产品已经进入到一个必须要升级的阶段。
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最终的文化梦想是诗酒田园。田园是中国人心中的远方,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把一个上千年田园梦想,融入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
曾经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国是农业文明的社会,很多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乡村里面有宗族伦理的秩序,有手艺风俗的繁盛,有小桥流水的诗意,有归隐田园的闲适。这些都是乡村能够提供的价值,而不仅是在前10年、20年看到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农家饭、农家屋的供给现象。
大家在追求文化复兴,带有中国风的有情怀的画面,乡村变成一个很美好的符号。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乡村在衰落。在这样一种分裂的背景下,一方面大家在理想中,觉得乡村可能是非常唯美的一个田园梦想。另外一方面乡村并不美好,有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去改善,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新的理念引领,乡村变成一个新的场域。
这种场域需要用不一样的概念和产品去 。住建部的统计,中国现在还有261.5万个自然村落,但是这些自然村落消失的非常快,国务院办公厅曾经发过一个《意见》,“到2020年,在261.5万个自然村落里形成10万个以上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也就是说约有3.8%的村子,是跟旅游有关系的。而这些村子,共同构筑的是拥有中国一万亿巨大的乡村旅游产业潜力的市场。
中国的乡村旅游其实是在前30年的旅游快速发展之后,很有潜力的旅游空间。这个旅游时代,国家旅游局把它命名为全域旅游,象征着一个新旅游发展阶段的开始。一个前提是中国休闲社会的形成,中产阶级群体正在崛起,有着非常旺盛的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从需求上推动,要求旅游的产品品质要提高。随着自驾游时代的到来,大家不用那么多的依赖旅游机构来提供服务,大家可以自主完成旅游活动。
传统的景区产品有效供给不够,一方面是热门景区,到了节假日人满为患;另外一方面是很多景区开发质量比较差,没有办法满足大家在假日出游达到休闲的目的需要。
全域旅游的“资源观”
全域旅游时代提到了全空间、全产业的方向性,旅游的重心不仅放在景区,可以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区域。从这个思路上来讲,其实乡村是一个好去处。从几个方面来看,全旅游下的资源观,各种非物质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产业资源都变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而在乡村正好是有一些跟城市生活不一样的。
比如说田园生态,很慢的生活节奏,已经逐渐被忘记的民俗艺术,很质朴的一种人际关系。低密度民居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变成了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的集合,这些旅游资源都在乡村。
全域旅游“空间观”
从空间观上来看,以前很多地方是比较着力于打造一个有范围的景区,就是在这个区域里头,我来做一个旅游的供给者,然后你来做一个旅游活动的体验者,是这样一种对立的关系。但是自由化旅游时代,大家希望我从我家门口出发的时候,一直到我再回到我家,整个全程中希望有非常好的旅游体验。
只做一个点是没有办法完成全程旅游体验的,必须要做一个线条、一整个面。这样其实是乡村这种非常自然开放的场域特点,它是更符合全域化时代的旅游需要。所以乡村也就变成了大家从城市出发,有时候要越过景区,有时候在景区做停留,再到乡村去,一个承接旅游产业,全域延展很重要的空间。
全域旅游“产品观”
从产品角度上来看,确实是存在一个从观光向休闲过渡的过程。这个讲了很多年,说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大家希望能够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性的旅游体验的产品。乡村正好是因为它有好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和记忆,所以它变成发展一些创新性旅游产品很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