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重点,你找对了吗?
兰州学前教育,兰州学前班教育,兰州城关区学前教育,兰州城关区学前班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从怀孕就开始了,尚未出生的孩子就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和所处的环境,甚至能听见母亲的话语。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法国思想家 卢梭
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学前教育简化成“看孩子”“带孩子”,把精力放在“养”上,而不是“教”上。而“养”孩子则更多地注重物质方面,认为让孩子吃得健康营养,穿得漂亮光鲜,用的高等就行了。有点“开发”意识的父母,也仅把眼光盯在智力开发上,关注的是几岁背几首唐诗、会数几位数、会背多少乘法口诀……
这是一个多么深远的误区!
学后教育,不消我多言,父母们都盯得紧着呢,重学后无可厚非,但更要重学前。
学前越费心 学后越省心
良好的学前教育,更容易让孩子在健商、情商、德商、智商四大方面平衡发展;学前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容易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人的兴趣爱好,甚至理想的雏形,从学前开始更容易培养和树立;人一生中相当有用的东西都学自童年,幼时养成的优良习惯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美国作家罗伯特·福尔格姆著写过一本书——《那些人生中相当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这本书畅销九十多个国家,被译为二十几种文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的信条是:关于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如何做人方面,我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都早在幼儿园里就学过。智慧并不在研究生院那高不可攀的山峰上,而是在儿童玩耍的沙堆里。你所需要掌握的一切生活之道都能在幼儿园中学到。不论是金科玉律、爱心、基本卫生,还是社会平衡、政治花招、平等互助以及健康生活之道。那些相当初的原则,永不过时,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们都还记得,还在遵守?以下就是我所学到的东西:
话虽简单质朴,却是无可撼动的真理!
家有上学郎的父母都知道,一旦孩子入学后,就像上了一辆飞驰的列车,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一往直前,大有“骑虎难下”的意味。说得严重点,孩子和家长都被应试教育“绑架”了,孩子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题海和考试架空,父母则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指东不敢往西。与孩子人生紧密挂钩的考试、成绩、学历、文凭,带给大多数孩子和家长的是无休止的苦闷,烦扰,甚至是羞辱,乃至绝望。如此一来,学前阶段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受用一生的性格、爱好、品德、习惯,都要争取在这个时期交给孩子。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朱庆澜曾撰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于1917年自费出版,分发给广东省的家家户户。朱庆澜有一个形象而经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万一在家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丝一下缸,就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朱庆澜还断言:“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
这番话于我心有戚戚焉!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紧要,把孩子特别关键的6 年,随随便便放过去。孩子小时候,教育是相当关键、相当紧要的事,同时也是相当容易的事,你怎么教,他就怎么学。但很多父母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地说:“孩子还小嘛!没事,等到大了自然就都知道了。”殊不知等到他大了,底子可能已经坏了,即便做牛做马地苦心竭力,也不一定能教好。在容易的时候偏偏不教,等到大了不容易教时再教,费力不讨好,这难道不是愚蠢吗?
“家成为银行”的背后
一次讲座后,一位妈妈愁容满面,焦急地找我咨询。原来她儿子上高中了,经常翘课,要么去网吧,要么去酒吧。家成了银行,回家就是要钱,伸手拿到钱,抬脚就走人。
我说:“你们没有尝试过在钱上有所限制吗?”
这位妈妈眼中充满哀伤:“一开始不忍心不给,现在变成了不敢不给。他现在个儿比我们都高,力气比我们都大,不给钱,不顺他的心,就摔东西,我们现在都怕把他惹毛了!”
我问:“您儿子小时候脾气怎么样?”
“……哎,什么脾气我也说不上来,算是挺乖的吧。那会儿我们都忙,我们上班去了没人看孩子,只好把他锁在家里。他爸爸呢,经常上夜班,白天睡觉,也没什么时间管教孩子。小时候,他基本就是在家,吃了就睡,或自己玩,自己看电视……”
听到这里我感到很窘很痛心。
学前教育的重点在哪里?
孩子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递进型的,比如智商、各类学科的知识、技能等,都属于渐进型能力,如识字、说话、画画、游泳等。孩子可以随时学,即使过了敏感期学得慢一些,但也还有很多机会, 5岁、8岁、10岁都可以学,而且会越学越好,有所进步。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敏感期,抓住孩子的兴趣,运用平衡教育模型耐心培养。
另一类是排他型的,比如一些习惯、性格、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取向,是相互排斥的。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或树立了某个观念,要想改变就很难。如,一个孩子视“靠自己生活”理所当然,日后就不可能成为“啃老族”;一个性格乐观的孩子遇事一般不会先往坏的方面想;习惯早睡早起的孩子一定不会经常熬夜或睡懒觉……
孩子越大,要培养一种习惯,或塑造一种性格,或建立一种价值观,相对来说会更难,因为孩子越大,惯性和心理障碍就越大,家长需要花的功夫就越多,而且效果不甚理想。虽然家长在孩子上学后仍可以教育孩子,但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毕竟相对少很多,另外孩子的小脑瓜有了自己的想法,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进入青春期后更易叛逆。很多学后出现的问题都是学前在习惯、性格、品德、价值观教育方面不当造成的。
拖出菜刀驱逐父母的“白眼狼”
一位家长找我“吐苦水”,讲述他的“白眼狼”。他儿子初中毕业后说什么都不打算再念书了。无奈之中,父母说那就去学门技术吧,工作总得要一技之长啊。儿子一口拒绝,整天就待在家里玩游戏,玩到三更半夜,白天窗帘一拉,呼呼大睡。
做父母的看不过眼,发脾气:“你这么下去人就毁啦,要么继续上学,要么学门手艺,实在不行就出去工作……”
没想到儿子脾气比他们还大,挽起袖子,拍着桌子嚷嚷起来,最后竟然从厨房拖出菜刀把父母赶了出去,还说:“趁早把你们的财产、房产都给我,你们挣的所有钱也都是我的,这房子也是我的,要住就别成天 嗦嗦的……”
那次大吵之后,他自己一个人住在家里玩游戏,累了就睡,饿了就叫外卖。父母有家不能回,叫门门不开,无处可去。
家长问我:“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要报警……”
追根溯源,我才知道这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有一次得了肺结核差点死掉,爸爸妈妈从此对孩子百依百顺,万般呵护,生怕有什么闪失,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孩子初一时,妈妈临时有事不能做饭,给他20块钱让他到外面吃。孩子拿着钱却不知道如何吃到饭,饿了大半天,晚上捏着钱回来冲妈妈大发脾气。在十几年中,孩子没有得到一点“应该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品德教育。在孩子心目中,自己就是中心,爸爸妈妈养他、供他生活一辈子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
当孩子自己能做一些事时,你偏偏“自作多情”“包办代替”,当你为孩子喂饭、为孩子穿衣、系鞋带,帮孩子整理书包时,也许你正在培养的就是未来的“白眼狼”和“啃老族”……
对待这样的事情,咱家长们秋雨含泪也于事无补,明白道理之后,关键是要行动、行动、再行动。
日本当代教育家,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先生就曾经告诫家长们,不应该把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培养上。知识虽然有用,但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学习如果错过了,学后还可以弥补,但是性格、品德、习惯、潜能的开发一旦错过了就不好弥补。而良好、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在以后避免很多人生苦闷和灾难。
兰州学前班费用,兰州学前班课程,兰州学前班课程费用,兰州学前班咨询电话,甘肃瑞航教育
官网网址: rhedu.shop.88360.com
联系人:商老师
手机: 15393125982
座机: 0931-8515000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路天庆嘉园c区太阳岛商业裙楼二层瑞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