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地区经济形势动荡、金融政策不配套、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不熟悉和贸易壁垒等原因令中国出口数字“不升反降”。但随着“一带一路”方针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汽车行业企业积极布局国际化的战略,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遭遇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行业2018年第一季度的出口市场与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不同,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达19450辆,同比增长650%;且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也出现了4倍的增长,表现十分火热。
但在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放眼海外,争相抢夺海外市场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认证”流程不清晰的问题却成了“拦路虎”。各大undefined对于进出口的产品均会有一定的安全要求,从undefined基本的产品质量要求到投放使用的过程中的质保要求,都会有专门设立的产品安全认证。
其中比较出名的安全认证便是“ce标准”,对于各大制造企业来说,“ce标准”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无论是欧盟内部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其他undefined生产的产品,要想在欧盟市场上自由流通,就必须加贴“ce”标志,以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指令的基本要求,这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一种强制性要求。
此外,出口欧洲的车辆产品在获得“ce标准”后,还需进行e-mark认证。e-mark认证是欧洲共同市场对汽车及其安全零配件产品、噪音及废气等要素,按照欧盟法令(eec directives)与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ece regulation)所制定的认证要求。通过产品符合认证要求,即授予合格证书,以确保行车的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随着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undefined和地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的推广逐渐发力,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越发亮眼,电动汽车独有的各种电磁兼容(emc)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各国、各大汽车企业和检测认证机构关注的焦点。为此,e-mark认证增加了关于车辆、车辆零部件及用于车上的电子产品必须强制执行emc测试的要求。2014年,欧洲经济委员会也正式发布欧洲汽车技术法规ece r10《关于就电磁兼容性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该法规中新增了大量关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充电部分的emc规定,旨在加强新能源汽车emc方面的检测和认证。
同时,ece技术法规undefined的影响力也令多数undefined在制定自身汽车技术法规时,将其作为了参考或直接采用。笔者通过对ece r10.05法规原文分析发现,该法规对于交流充电车辆emc检测存在两种检测方法:第一输入电流≤16a/相;第二输入电流≤16a/相、≤75a/相,但却未对输入电流>75a/相的测试方法做出规定。
国内部分主机厂生产的产品多采用交流充电,且充电电流高于75a,导致多数车企出口欧洲的产品难以通过ece r10.05测试电流的要求。因此国内车企只能按照ece r10.05法规中的要求制定相对应的直流充电方案,以求符合欧标市场要求,从而增加了车辆研发和市场运营成本。
我国电动汽车emc测试相关标准滞后,也让我国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企受到ece r10.05冲击影响逐步显现,若不能及时跟上ece法规的技术要求,国内新能源汽车出口将会遭到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限制。
中国作为全球较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却陷入了严重的滞后当中,相关技术法规只能借鉴和采用欧美的相关标准,导致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与不健全的法规体系极度不相称,进而导致新能源汽车出口流程冗杂,降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在国际市场话语权。
上海工军专业为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及整车提供测试电源和解决方案,并在行业内取得客户的一致认可。欢迎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