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PCB/FPC产业会处于undefined下滑状态?

  日本pcb产业处于undefined下滑状态:产量上,除了ic载板产量2017年同比增长超过20%之外,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产量均处于下滑通道,其总量仅相当于四个大型陆资pcb公司之和(但日本产品结构相对高端);产值上,2016年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模块基板产值均大幅下滑,2017年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处于下滑通道。日本排名前五的undefinedpcb公司中,旗胜、住友、藤仓、揖斐电都不是纯pcb厂商,多元经营下未来pcb(fpc)业务的持续发展性存疑。
 日本undefinedpcb厂商存在业务专营性不强问题:pcb业务只是占比较低的分支业务,其收入占比较低,且营业利润占比也很低(住友电工),或者收入和利润占比都和第一大业务有较大差距(藤仓),未来pcb业务有可能会逐渐淡出,或者逐渐转向收入规模相当(或者更高)且更赚钱的其他业务;pcb业务资本支出占总资本支出的比例远超(藤仓)或者明显超过(揖斐电)pcb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投入的资本回报率不高,考虑性价比未来预计会降低投入,把资本投向回报率更高的其他业务。
 日本undefinedpcb厂商业绩下滑盈利性差,依赖资本投入且折旧压力大:旗胜、住友、揖斐电pcb(fpc)收入和利润停止增长且大幅波动,营业利润率普遍低于3%,藤仓除16年下滑外尚有增长,名幸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而且除名幸之外,日本undefined公司的资本支出、折旧金额、折旧占对应收入比例普遍远超陆资厂(如景旺电子),这是由日本公司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决定的。
 日本undefinedpcb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该等日本公司股权结构过于分散,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内部人控制下管理效率低下。像pcb这种制造业,如果是私人控股的民营企业,就会从生产到管理的undefined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也是陆资pcb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日本企业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显然是做不到的。
本报告核心观点 
1.日本pcb产业的加速萎缩,中国厂商将取而代之
 产量上,2017/2016年,日本印制电路板总产量1463/1421万平米,同比+3%/-4%;其中刚性板产量1019/978万平米,同比4%/-3%;挠性板产量360/374万平米,同比-4%/-9%;模块基板(ic载板)产量83/68万平米,同比+21%/+2%。可以看出,除了ic载板产量2017年同比增长超过20%之外,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产量均处于下滑通道,其总量仅相当于四个大型陆资pcb公司之和(但日本产品结构相对高端)。
 产值上,2017/2016年,日本印制电路板总产值273/268亿元,同比+1%/-10%;其中刚性板产值176/173亿元,同比+2%/-6%;挠性板产值34/34亿元,同比0%/-20%;模块基板(ic载板)产值62/60亿元,同比+3%/-16%。可以看出,2016年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模块基板产值均大幅下滑,2017年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处于下滑通道。
对比来看,中国大陆2017年收入过亿的pcb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正在进行从低中端产品(单双面板、多层板)到高端产品(载板、高端fpc、slp)的国产替代。
2.日本undefinedpcb厂商业务专营性不强,中国厂商应对其进行undefined打击,专注深耕pcb行业做大做强
 日本undefined厂商pcb业务专营性存在以下问题:pcb业务只是占比较低的分支业务,其收入占比较低,且营业利润占比也很低(住友电工),或者收入和利润占比都和第一大业务有较大差距(藤仓),未来pcb业务有可能会逐渐淡出,或者逐渐转向收入规模相当(或者更高)且更赚钱的其他业务;pcb业务资本支出占总资本支出的比例远超(藤仓)或者明显超过(揖斐电)pcb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投入的资本回报率不高,考虑性价比未来预计会降低投入,把资本投向回报率更高的其他业务。
像胜宏崇达景旺等中国pcb厂商应该紧抓日本厂商业务分散、逐渐退出的机遇对其进行undefined打击,专注深耕pcb行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3.中国厂商应冲破日本厂商“产品高端而不赚钱”的怪圈才能从低端到高端undefined替代
 近四年,旗胜等生产高端pcb产品的top级pcb厂商仅藤仓(2016年也大幅亏损)和名幸业绩有明显增长,其他厂商均处于收入、营业利润和营业利润率下滑的状态。这几家日本pcb公司的资本支出金额普遍很大,原因有:日本公司传统上都是技术导向的,对技术十分迷恋,因此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都很激进,一般不会考虑性价比;高端pcb产品所需的设备价格相对较高,国外价格也高于国内。
 对此陆资pcb厂商应该发挥自身在加强成本管控和投资回报率(更通畅的融资环境和更便宜的国产设备)上的优势,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层板的国产替代之后,在高端hdi、fpc、载板等产品上也实现较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
4.治理结构上,中国pcb企业应该坚定不移走股权集中度高、企业家主导经营的路线,避免走上日本的股权分散、银行信托财团等交叉控股、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道路,这些日本undefinedpcb企业历史上也曾股权高度集中、拥有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但是因为主银行制、大财阀制弱化等历史原因导致了如今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内部元老对公司有较大控制力,以追求自身和企业员工利益为导向,股东利益成为牺牲品,公司并不是盈利导向的,直接影响了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日本pcb:undefined已过,undefined下滑
(一)全球pcb产业转移现状
2000年,美国pcb产值占全球的约26%,欧洲占16%,日本占28%,这三个地区合占70%:2017年,美国pcb产值约占5%,欧洲占3%,日本占9%,这三个地区合占17%。
 过去二十年间,全球pcb产业不断向台湾、中国大陆转移,这两个地区的合计产值占比从2000年的19%到2017年65%(外资厂在中国设厂的产出也计算在中国大陆的整体产值中),大陆本土厂商的产值占比也从2000年的不到5%提升到2017年的超过20%。
 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已经是全球undefined大的pcb生产基地,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大陆承接的主要还是中低端产值,高端产值上依然undefined低于外资企业。
 多层板产值,目前美日欧韩等大陆及台湾以外的地区合计占比约48%,我国台湾占比31%,大陆占比约21%。国内多层板领域生产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大陆厂商包括,深南、沪电、依顿、胜宏、景旺、崇达等,这些厂商已经成功进入戴尔、惠普、华为等核心供应链,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都在赶超外资和台湾厂。
 fpc和刚挠结合板产值,美日欧韩等大陆及台湾以外的地区占比约63%,我国台湾占22%,中国大陆占15%,国际领先大厂包括苹果的核心fpc供应商旗胜、臻鼎、mflex(东山精密)、韩国永丰。
 hdi产值,日美欧韩等大陆及台湾以外的地区占比约53%,我国台湾占比38%,大陆占比9%,其中臻鼎、奥特斯、ttm、欣兴、华通等厂商产品较为领先,主要是给高端智能手机供货。大陆厂商中,超声电子、方正科技、依利安达(建滔旗下)等也具备生产hdi产品的能力,但尚无法进入到高端智能手机供应链。
 封装载板产值,日美欧韩等大陆及台湾以外的地区占比约60%,我国台湾占比38%,大陆占比2%。封装载板是目前技术含量undefined高的pcb品种之一,日本、韩国及部分台湾厂商占领技术至高点,国内仅深南电路实现大规模量产。
(二)日本pcb产值下滑快于产量,挠性板下滑undefined快
 产量上,2017/2016年,日本印制电路板总产量1463/1421万平米,同比+3%/-4%;其中刚性板产量1019/978万平米,同比4%/-3%;挠性板产量360/374万平米,同比-4%/-9%;模块基板(ic载板)产量83/68万平米,同比+21%/+2%。可以看出,除了ic载板产量2017年同比增长超过20%之外,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产量均处于下滑通道,其总量仅相当于四个大型陆资pcb公司之和(但日本产品结构相对高端)。
 在刚性板中,2017/2016年单面板总产量175/157万平米,同比+11/-7%;双面板总产量450/440万平米,同比+2%/-1%;4层板总产量204/195万平米,同比+5%/-2%;6-8层板总产量87/86万平米,同比+1%/+4%;10层板产量12/11万平米,同比+5%/-4%。可以看出,日本各个类型的刚性板产量均已不再增长。
 在挠性板中,2017/2016年单面挠性板总产量104/108万平米,同比-4%/-16%;双面及多层挠性板总产量256/265万平米,同比-4%/-6%。可以看出,日本各个类型的挠性板产量不断下滑,且速度快于刚性板。
 在模块基板(ic载板)中,2017/2016年刚性模块基板总产量49/47万平米,同比+5%/-1%;其他类型模块基板总产量33/21万平米,同比+57%/+9%。可以看出,日本ic载板除用量较少的特殊领域载板产量有增长之外,主流的刚性载板也基本处于停止增长状态。
 产值上,2017/2016年,日本印制电路板总产值273/268亿元,同比+1%/-10%;其中刚性板产值176/173亿元,同比+2%/-6%;挠性板产值34/34亿元,同比0%/-20%;模块基板(ic载板)产值62/60亿元,同比+3%/-16%。可以看出,2016年日本的刚性板、挠性板、模块基板产值均大幅下滑,2017年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处于下滑通道。
 在刚性板中,2017/2016年单面板总产值6/5亿元,同比+6/-3%;双面板总产值41/38亿元,同比+6%/-6%;4层板总产值30/29亿元,同比+3%/-4%;6-8层板总产值36/35亿元,同比0%/-4%;10层板产值12/10亿元,同比+18%/-6%。可以看出,日本各个类型的刚性板中仅10层板在2017年增速较快,其总体上仍处于下滑态势。
 在挠性板中,2017/2016年单面挠性板总产值7/8亿元,同比-20%/-17%;双面及多层挠性板总产值28/26亿元,同比+6%/-21%。可以看出,日本各个类型的挠性板产值不快速下滑。
在模块基板(ic载板)中,2017/2016年刚性模块基板总产值58/58亿元,同比0%/-17%;其他类型模块基板总产值4/3万平米,同比+58%/+13%。可以看出,日本ic载板除用量较少的特殊领域载板产值明显增长,主流的刚性载板产值不断下滑。
 按照2017年全球排名,日本排名前五的pcb公司包括:旗胜(nok)、住友电工(sumitomo)、藤仓(fujikura)、揖斐电(ibiden)、名幸(meiko)。
在这几家厂商中,旗胜、住友、藤仓、揖斐电都不是纯pcb厂商,其中住友和藤仓两家全球前五的fpc厂商,其fpc业务占比不足三分之一,多元经营下管理层投入有限,未来fpc业务的持续发展性存在疑问。
专营性、成长性、盈利性、治理结构差是日本pcb公司的主要顽疾
结论一:旗胜、住友电工、藤仓、揖斐电这四家公司业务专营性不强,多元化经营下,pcb业务发展动力受损。
 根据2017年的数据(名幸是纯pcb公司故不存在专营性问题),日本前四的pcb公司pcb业务占各自总收入比例均不超过50%,住友undefined低仅7.8%,旗胜undefined高为49.5%。
旗胜pcb业务(fpc)收入占比49.5%,营业利润占比6.6%;其第二大业务汽车密封件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46.3%,营业利润占比约90.9%。
住友pcb业务(fpc)收入占比7.8%,营业利润占比3.1%;其第一大业务汽车线束等产品占总收入比例为51.7%,营业利润占比约55.9%。
藤仓pcb业务(fpc)收入占比26.5%,营业利润占比30.3%;其第一大业务通信能源板块(电缆、光缆等)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50.3%,营业利润占比约45.0%。
揖斐电pcb业务收入占比38.5%,营业利润占比5.4%;其第二大业务陶瓷业务(尾气净化器等)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37.8%,营业利润占比约为62.9%。
可以看出,日本top级厂商pcb业务专营性有很多undefined:
1.pcb业务并非undefined主营业务,第二大业务收入与pcb业务规模相当,但第二大业务盈利能力却远胜(旗胜、揖斐电)pcb业务。未来大概率会逐渐转向更赚钱的第二大业务。
2.pcb业务只是占比较低的分支业务,其收入占比较低,且营业利润占比也很低(住友电工),或者收入和利润占比都和第一大业务有较大差距(藤仓),未来pcb业务有可能会逐渐淡出。
3.pcb业务资本支出占总资本支出的比例远超(藤仓)或者明显超过(揖斐电)pcb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投入的资本回报率不高,考虑性价比未来预计会降低投入,把资本投向回报率更高的其他业务。
结论二:日本top级pcb公司业绩处于下滑通道,营业利润率较低且波动大。
旗胜2013-2016年fpc业务收入增速下滑,2017年出现大幅负增长,营业利润除了2015年之外均处于大幅下滑状态,2017年营业利润几乎为零。
住友电工2013-2015年fpc收入增速下滑,2015年之后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fpc业务营业利润方面2013-2015年处于微盈(未扣税和利息),2016年亏损,2017年盈利情况改善。
藤仓fpc业务业绩是这几家中相对较好的,收入除2016年负增长之外,2013-2017年fpc业务收入复合增速32%,营业利润除2016年负增长之外,2013-2017年复合增速33%。fpc业务营业利润率2013-2015年处于上行通道,2015年达到7.5%后回落至2017年的5.3%。
揖斐电pcb业务处于下滑状态,收入逐年下行,营业利润也逐年缩水,营业利润率2016年为负,2017年接近零。
名幸是一家纯pcb公司,是该等厂商中近两年业绩上升势头undefined好的。2013-2017年营收虽然增长幅度不大(复合增速7.6%),但是保持稳定正增长。营业利润复合增速70.1%,营业利润率从2013年的1.2%大幅提升到2017年的7.1%。
可以看出,近四年,该等top级pcb厂商仅藤仓(2016年也大幅亏损)和名幸业绩有明显增长,其他厂商均处于收入、营业利润和营业利润率下滑的状态。
结论三:日本top级pcb公司资本支出金额、折旧压力远大于国内
这几家日本pcb公司的资本支出金额普遍很大,原因有:日本公司传统上都是技术导向的,对技术十分迷恋,因此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都很激进,一般不会考虑性价比;高端pcb产品所需的设备价格相对较高,国外价格也高于国内。
旗胜fpc业务2015-2018e年资本支出3.4/3.0/2.3/2.5亿美元,有一定下降趋势但总金额依然非常大,对应年份折旧金额也超过2亿美元,折旧/fpc业务的比例也超过6.5%。
 住友电工电子部门(产品包括fpc、线束等,fpc收入约占电子部门收入的一半)2017年资本支出0.97亿美元,比2015/2016年大幅下降0.7/1.2亿美元,折旧方面,2013-2016年折旧金额逐步从1.21亿美元增加到1.62亿美元。虽然数据并不完全反应住友电工fpc业务的情况,但即使按照fpc业务收入占比进行估算,也可以看出其资本支出和折旧金额非常巨大。
 藤仓用于制造业务的资本支出和折旧如表所示,由于其fpc业务的占制造业务收入比例约17%,若按此比例估算,藤仓2013-2017年fpc业务资本支出从0.34亿美元提升到0.62亿美元,fpc业务折旧约0.4亿美元/年,折旧占对应收入比例,2013年为约10.0%,2017年约为3.4%,占比下降是因为年折旧金额持平但收入提升。
 揖斐电pcb业务资本支出从2013、2014年的2.3、3.7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2亿美元,折旧金额从2013年的2.4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1亿美元,折旧占对应pcb业务收入比例从2013年的17%提升到2016年的20%,2017年下降到10%。可以看出揖斐电是几个厂商中折旧压力undefined大的。
 名幸是纯pcb公司,2013-2016年资本支出从0.43亿美元下降到0.29亿美元,折旧金额为0.6亿美元/年左右,折旧/收入比例从2013年的7.8%下降到2017年的5.7%。名幸是这几家公司中资本支出和折旧相对较少的,但是折旧占收入的比例也较高。
 通过对比资本支出、折旧金额、折旧占收入比例可知,除名幸之外,日本top级公司的资本支出、折旧金额、折旧占对应收入比例普遍远超国内一线企业,这既是因为这些日本厂商所处的市场是高端市场,高端pcb产品需要高昂的固定资产投入金额、会产生大额的折旧金额,也是因为日本企业普遍比较迷恋技术和先进设备,不关注投入的性价比,不善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结论四:日本top级pcb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历史问题,股权多被银行和信托系股东控制或占有较大比例,不利于在未来pcb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这几家top级日本pcb厂商为代表的日本公司,都有一些固有的弊端:
1.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日本公司股权结构过于分散,股东大会流于形式。日本大型公司过去流行主银行制、大财阀制、法人交叉控股制的治理结构,虽然现在已经弱化,但是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持股,三井、住友、富士等大财团及其下属公司交叉持股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旗胜前五大股东中有丰田株式会社,住友和藤仓前五大股东均有住友、三井财团),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散。这种股权结构不利于实现对员工的长期有效激励,在经营决策上也不利于做出对股东undefined有利的选择,容易向关联财团输送利益,而且这也造成了该等公司股票缺乏流动性。
 在日本公司中,由于法人相互持股,个人股东比例相对较小,股东大会实际上被经营者操纵,股东大会已经“形骸化”。股东即使参加股东大会,也只不过是履行通过议案的手续,根本没有讨论的时间。
2.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内部人控制带来很多缺点。日本大型企业的晋升机制多是年功序列制度,按对公司的贡献排序进行选拔,选出的高层既不代表资方也不代表劳方,在众多日本人的意识中,普遍认为企业并不属于股东,而是属于包括经理人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日本公司的董事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构成,董事一般由公司内部产生,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公司中逐步升迁上来的。普通员工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度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担任公司董事。
 故此日本很多公司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由于公司管理层多为内部提拔的元老员工,导致其可以凭借资历在公司决策上有很大权利,这种权利往往对股东不利,而且经常滋生腐败。像pcb这种制造业,如果是私人控股的民营企业,就会从生产到管理的undefined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也是陆资pcb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日本企业在这种治理结构下显然是做不到的。
相关链接:http://www.sprintpcb.com/ 联系人陈小姐 0755-23069606